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8-1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重点及难点 | 第12-13页 |
1.4.1 研究的重点 | 第12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12-13页 |
2 理论借鉴与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2.1.1 公共危机 | 第13页 |
2.1.2 公共危机管理 | 第13-14页 |
2.1.3 政府信息 | 第14页 |
2.1.4 政府信息公开 | 第14-15页 |
2.2 理论借鉴 | 第15-17页 |
2.2.1 公民知情权理论 | 第15页 |
2.2.2 危机沟通理论 | 第15-16页 |
2.2.3 公共治理与公共服务理论 | 第16页 |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6-17页 |
2.3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2.3.1 国外有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2.3.2 国内有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3 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机理 | 第22-26页 |
3.1 危机与信息管理 | 第22-23页 |
3.2 公共危机与信息公开 | 第23-24页 |
3.3 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信息公开 | 第24-26页 |
4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与特征 | 第26-31页 |
4.1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 | 第26-30页 |
4.1.1 时效维度:政府信息公开整体及时但仍有滞后 | 第26-27页 |
4.1.2 渠道维度: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趋于多元化,并且愈发新颖性 | 第27-29页 |
4.1.3 主动性维度:政府信息公开从被动转为主动,主观能动性增强 | 第29-30页 |
4.1.4 全局性维度:政府公开信息的全局性观念趋于强化,重视追踪反馈 | 第30页 |
4.2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特征 | 第30-31页 |
5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1-39页 |
5.1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5.1.1 政府主导乏力 | 第31-33页 |
5.1.2 媒体传导不力 | 第33-34页 |
5.1.3 公众参与有限 | 第34页 |
5.2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4-36页 |
5.2.1 政府在隐性价值和显性制度上的双重缺位 | 第34-35页 |
5.2.2 信息公开的各方式之间缺乏统一协作 | 第35-36页 |
5.2.3 危机信息受众的信息筛选甄别能力差 | 第36页 |
5.3 政府信息公开存在问题的影响—以温州动车追尾事件为例 | 第36-39页 |
5.3.1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简介 | 第36页 |
5.3.2 危机处理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5.3.3 事故处理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问题的影响 | 第37-39页 |
6 国外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经验启示 | 第39-43页 |
6.1 美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信息公开的做法 | 第39-41页 |
6.1.1 美国政府的信息公开立法举措 | 第39页 |
6.1.2 美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信息公开的具体做法 | 第39-41页 |
6.2 英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举措 | 第41-43页 |
6.2.1 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战略管理,注重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 | 第41-42页 |
6.2.2 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建立和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 第42页 |
6.2.3 政府高效公开危机信息,注重危机信息追踪反馈 | 第42-43页 |
7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建议 | 第43-46页 |
7.1 强化政府公民知情权意识,促进政府主动公开信息 | 第43页 |
7.2 实现危机信息管理立法,为信息管理工作提供法律支撑 | 第43-44页 |
7.3 促进信息公开渠道协作,发挥媒体引导作用 | 第44页 |
7.4 吸纳公众参与管理,增强公众信息筛选甄别能力 | 第44-46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46页 |
8.2 展望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2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