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地方政府诚信的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2.1 政府诚信的内涵 | 第12-14页 |
2.1.1 诚信的含义 | 第12-13页 |
2.1.2 政府诚信的内涵和本质 | 第13-14页 |
2.2 地方政府诚信概述 | 第14-18页 |
2.2.1 地方政府诚信的概念 | 第14页 |
2.2.2 地方政府诚信与政府诚信的关系 | 第14页 |
2.2.3 地方政府诚信的理论渊源——社会契约理论 | 第14-15页 |
2.2.4 地方政府诚信中契约主体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5 地方政府诚信的内在要求 | 第16-18页 |
3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诚信建设现状分析——以Y市为例 | 第18-28页 |
3.1 Y市基本概况 | 第18页 |
3.2 Y市政府诚信建设现状 | 第18-21页 |
3.2.1 Y市政府诚信建设背景 | 第18-19页 |
3.2.2 Y市政府诚信建设主要举措 | 第19-21页 |
3.3 Y市政府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 第21-23页 |
3.3.1 公务人员谋取私利 | 第21-22页 |
3.3.2 信息公开程度不高 | 第22页 |
3.3.3 权力缺乏有力监督 | 第22-23页 |
3.4 地方政府诚信缺失的危害 | 第23-24页 |
3.4.1 影响社会和谐 | 第23页 |
3.4.2 影响政府形象 | 第23页 |
3.4.3 影响经济运行 | 第23页 |
3.4.4 影响法治建设 | 第23-24页 |
3.5 Y市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4-28页 |
3.5.1 政府自我约束动力不足,制度不全 | 第24-26页 |
3.5.2 社会公众约束能力有限,监督缺位 | 第26-27页 |
3.5.3 社会环境约束功能弱化,诚信缺失 | 第27-28页 |
4 加强我国地方政府诚信建设的途径 | 第28-37页 |
4.1 完善地方政府内部约束,构建和谐诚信政府 | 第28-31页 |
4.1.1 深化思想教育,普遍树立诚信意识 | 第28页 |
4.1.2 加强效能建设,提升政府履职能力 | 第28-29页 |
4.1.3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权力阳光运行 | 第29-30页 |
4.1.4 强化监督职能,督促政府依法履职 | 第30-31页 |
4.2 保障社会公众依法监督,督促政府诚信建设 | 第31-33页 |
4.2.1 提升能力参与社会事务 | 第31页 |
4.2.2 多种制度保障公众监督 | 第31-33页 |
4.3 注重诚信伦理道德约束,营造优良社会环境 | 第33-34页 |
4.3.1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第33页 |
4.3.2 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 | 第33-34页 |
4.3.3 诚信伦理道德法律化 | 第34页 |
4.3.4 切实发挥媒体监督功能 | 第34页 |
4.4 建立政府失信惩戒机制,保障政府诚信建设 | 第34-37页 |
4.4.1 失信惩戒机制的功能 | 第35页 |
4.4.2 失信惩戒机制的设计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