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富宁县民族中学教师教学自主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3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4页 |
(一) 田野调查的经历与感受 | 第11-12页 |
(二) 民族教育的任务与发展方向 | 第12-13页 |
(三) 教师教学自主性的思考 | 第13-14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23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23-25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一) 自主性 | 第25页 |
(二) 教学自主性 | 第25-26页 |
(三) 民族中学 | 第26-27页 |
五、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 | 第30-42页 |
一、云南省富宁县 | 第31-34页 |
(一) 地理环境 | 第31-32页 |
(二) 人口民族 | 第32-33页 |
(三) 经济生活 | 第33页 |
(四) 历史文化 | 第33-34页 |
二、富宁县学校教育 | 第34-40页 |
(一) 学校教育 | 第35-37页 |
(二) 教师队伍 | 第37-39页 |
(三) 教学工作 | 第39-40页 |
三、富宁县民族中学 | 第40-42页 |
(一) 学校概况 | 第40页 |
(二) 教师队伍 | 第40-41页 |
(三) 教学工作 | 第41-42页 |
第二章 富宁民中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实地考察 | 第42-58页 |
一、教师的时间分配 | 第42-46页 |
(一) 教学时间 | 第43-44页 |
(二) 课堂时间 | 第44-45页 |
(三) 阅读时间 | 第45页 |
(四) 闲暇时间 | 第45-46页 |
二、教师的空间分隔 | 第46-52页 |
(一) 生活空间 | 第46-48页 |
(二) 活动空间 | 第48-49页 |
(三) 教学空间 | 第49-50页 |
(四) 休息空间 | 第50页 |
(五) 等级排列 | 第50-52页 |
三、教学中的仪式 | 第52-55页 |
(一) 课堂教学 | 第52-53页 |
(二) 教师例会 | 第53页 |
(三) 誓师大会 | 第53-54页 |
(四) 班级会议 | 第54-55页 |
(五) 升旗仪式 | 第55页 |
四、学校的制度文化 | 第55-58页 |
(一) 校长自律守则 | 第55-56页 |
(二) 教师执教承诺 | 第56页 |
(三) 教师安全责任书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富宁民中教师教学自主性的表现 | 第58-77页 |
一、不同教师背景中自主性的表现 | 第58-62页 |
(一) 性别与民族 | 第58-59页 |
(二) 年龄与教龄 | 第59-60页 |
(三) 学历与职称 | 第60-61页 |
(四) 任教科目与职务 | 第61-62页 |
二、教师教学工作中自主性的表现 | 第62-68页 |
(一) 教学手段 | 第62-63页 |
(二) 教学计划 | 第63-66页 |
(三) 教学安排 | 第66-67页 |
(四) 教学评价 | 第67-68页 |
三、教学自主性维度中的具体表现 | 第68-77页 |
(一) 教学自主意识 | 第68-70页 |
(二) 教学自主能力 | 第70-73页 |
(三) 教学自主条件 | 第73-74页 |
(四) 教学自主环境 | 第74-77页 |
第四章 富宁民中教师缺乏教学自主性的原因 | 第77-89页 |
一、教师形成的传统观念 | 第77-80页 |
(一) 原生家庭的影响 | 第77-78页 |
(二) 社会性别观念的差异 | 第78页 |
(三) 传统教学模式的固化 | 第78-79页 |
(四) 传统教师角色的藩篱 | 第79-80页 |
二、教师所处的文化土壤 | 第80-83页 |
(一) 知识结构的失衡 | 第80-81页 |
(二) 阅读时间的不足 | 第81页 |
(三) 文化氛围的影响 | 第81-82页 |
(四) 教学能力的制约 | 第82-83页 |
三、教师教学条件的限制 | 第83-85页 |
(一) 聘用条件的单一 | 第83页 |
(二) 科层管理的严苛 | 第83-84页 |
(三) 教学空间的约束 | 第84-85页 |
(四) 考核标准的固定 | 第85页 |
四、教师心理环境的束缚 | 第85-89页 |
(一) 教学的复杂性 | 第85-86页 |
(二) 教师的多重角色 | 第86-87页 |
(三) 长期的多元化需求 | 第87-88页 |
(四) 教育改革的不适应 | 第88-89页 |
第五章 对民族中学教师教学自主性的思考 | 第89-100页 |
一、观念转变激发教学自主意识 | 第89-92页 |
(一) 更新教育理念 | 第89-90页 |
(二) 引导教学反思 | 第90页 |
(三) 激发创新意识 | 第90-91页 |
(四) 均衡知识结构 | 第91-92页 |
二、文化濡化提升教学自主能力 | 第92-95页 |
(一)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 第92-93页 |
(二) 认同主流文化 | 第93页 |
(三) 形成合作文化 | 第93-94页 |
(四) 接受后喻文化 | 第94-95页 |
三、学校创造教学自主条件 | 第95-97页 |
(一) 提高报酬待遇 | 第95页 |
(二) 加强民主管理 | 第95-96页 |
(三) 创新教学活动 | 第96页 |
(四) 完善教学评价 | 第96-97页 |
四、制度营造教学自主环境 | 第97-100页 |
(一) 改善教育模式 | 第97-98页 |
(二) 提升教师地位 | 第98页 |
(三) 坚持终身教育 | 第98-99页 |
(四) 赋予更多权利 | 第99-100页 |
结语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附录 | 第105-117页 |
附录A 部分田野日记 | 第105-107页 |
附录B 部分田野照片 | 第107-111页 |
附录C 课堂观察记录 | 第111-115页 |
附录D 调查问卷 | 第115-11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117-118页 |
后记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