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国内背景 | 第10-11页 |
1.1.2 国外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3.2 系统分析法 | 第13页 |
1.3.3 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4.1 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4.2 研究视角 | 第15-16页 |
1.4.3 简要评述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6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餐厨垃圾概述 | 第19-21页 |
2.1.1 餐厨垃圾 | 第19页 |
2.1.2 餐厨垃圾特性 | 第19页 |
2.1.3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 | 第19-21页 |
2.2 公共治理理论概述 | 第21-23页 |
2.2.1 公共治理 | 第21-22页 |
2.2.2 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理念 | 第22-23页 |
2.2.3 公共治理的模式 | 第23页 |
2.3 城市餐厨垃圾管理引入公共治理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第23-25页 |
2.3.1 城市餐厨垃圾管理需要多元主体参与 | 第23-24页 |
2.3.2 市场的力量不断发展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全国及重点城市餐厨垃圾管理概况 | 第25-32页 |
3.1 全国餐厨垃圾管理概况 | 第25-28页 |
3.1.1 全国餐厨垃圾产量 | 第25-26页 |
3.1.2 餐厨垃圾处理现状 | 第26页 |
3.1.3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及企业状况 | 第26-28页 |
3.2 重点城市餐厨垃圾管理概况 | 第28-32页 |
3.2.1 选取四个重点城市及选取标准 | 第28-29页 |
3.2.2 重点城市餐厨垃圾治理成效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城市餐厨垃圾管理的问题 | 第32-40页 |
4.1 治理理念落后 | 第32-33页 |
4.1.1 社会普遍治理意识尚未觉醒 | 第32页 |
4.1.2 治理思路片面化 | 第32-33页 |
4.1.3 忽视市场的力量 | 第33页 |
4.2 治理环节存在纰漏 | 第33-35页 |
4.2.1 源头处理问题多 | 第33-34页 |
4.2.2 中间收运运营差 | 第34页 |
4.2.3 末端环节效果欠佳 | 第34-35页 |
4.3 治理制度不健全 | 第35-37页 |
4.3.1 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立法 | 第35-36页 |
4.3.2 收费制度不合理 | 第36页 |
4.3.3 分类回收制度难执行 | 第36-37页 |
4.4 治理主体不完善 | 第37-38页 |
4.4.1 治理主体缺位 | 第37页 |
4.4.2 主体间互动差 | 第37-38页 |
4.5 治理手段不完备 | 第38-40页 |
4.5.1 餐饮单位缺乏专门管理制度 | 第38页 |
4.5.2 忽视新兴网络平台,公众参与感不够 | 第38-39页 |
4.5.3 申报备案制度未普及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完善城市餐厨垃圾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40-47页 |
5.1 提升治理理念 | 第40-41页 |
5.1.1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加强公共宣传 | 第40页 |
5.1.2 治理理念系统化 | 第40页 |
5.1.3 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 | 第40-41页 |
5.2 完备治理环节 | 第41-42页 |
5.2.1 做好源头减量分类工作 | 第41页 |
5.2.2 搭建统一收运体系 | 第41-42页 |
5.2.3 升级末端处理设施与技术 | 第42页 |
5.3 健全治理制度 | 第42-44页 |
5.3.1 统一立法,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法规 | 第42-43页 |
5.3.2 合理制定餐厨垃圾收费制度 | 第43页 |
5.3.3 强化分类回收制度可操作性 | 第43-44页 |
5.4 完善治理主体 | 第44-45页 |
5.4.1 补全治理主体 | 第44页 |
5.4.2 聚合系统网络,增强主体互动 | 第44-45页 |
5.5 优化治理手段 | 第45-47页 |
5.5.1 餐饮单位设立管理制度 | 第45页 |
5.5.2 新兴技术媒体增进公众参与 | 第45-46页 |
5.5.3 建立申报分类备案制度 | 第46-4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总结 | 第47页 |
6.2 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