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1 PRRSV的危害 | 第12页 |
1.2 PRRSV的分子病原学 | 第12-16页 |
1.2.1 形态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1.2.2 PRRSV的基因组构成 | 第13-14页 |
1.2.3 PRRSV的主要结构蛋白 | 第14-15页 |
1.2.4 PRRSV的次要囊膜蛋白 | 第15-16页 |
1.3 PRRSV的流行病学概述 | 第16-18页 |
1.3.1 PRRSV的传播途径 | 第16-17页 |
1.3.2 PRRSV的宿主特异性 | 第17页 |
1.3.3 PRRSV的感染特征 | 第17-18页 |
1.4 PRRSV感染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 第18-19页 |
1.4.1 体液免疫 | 第18-19页 |
1.4.2 细胞免疫 | 第19页 |
1.5 PRRS的防控及诊断 | 第19-20页 |
1.5.1 PRRS的防控 | 第19页 |
1.5.2 PRRS的诊断 | 第19-20页 |
1.6 抗原表位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6.1 PRRSV结构蛋白T细胞表位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6.2 PRRSV结构蛋白B细胞表位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2 PRRSVGP2蛋白基因扩增及原核表达 | 第23-4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3-27页 |
2.1.1 病毒株、载体、菌株和细胞 | 第23页 |
2.1.2 试验试剂及试剂盒 | 第23-24页 |
2.1.3 主要试验仪器与耗材 | 第24页 |
2.1.4 试剂配制方法 | 第24-2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7-36页 |
2.2.1 PRRSVJXA1-R毒株扩繁 | 第27页 |
2.2.2 病毒感染力测定 | 第27-29页 |
2.2.3 ORF2目的基因获取 | 第29-31页 |
2.2.4 克隆载体构建并回收测序 | 第31-33页 |
2.2.5 GP2蛋白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33-34页 |
2.2.6 GP2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 第34-36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36-40页 |
2.3.1 病毒感染力测定 | 第36-37页 |
2.3.2 ORF2目的基因获取 | 第37页 |
2.3.3 ORF2克隆载体鉴定并测序 | 第37-38页 |
2.3.4 GP2蛋白表达载体构建 | 第38-39页 |
2.3.5 GP2蛋白的表达纯化及WesternBlot鉴定 | 第39-40页 |
2.4 讨论 | 第40-41页 |
2.5 小结 | 第41-42页 |
3 PRRSVGP2蛋白B细胞、T细胞表位筛选 | 第42-60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2-44页 |
3.1.1 病毒株和试验动物 | 第42页 |
3.1.2 试验试剂及试剂盒 | 第42-43页 |
3.1.3 主要试验仪器与耗材 | 第43页 |
3.1.4 试剂配制方法 | 第43-4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4-48页 |
3.2.1 试验猪PRRSV抗体检测 | 第44页 |
3.2.2 试验动物免疫 | 第44-45页 |
3.2.3 分离血清样品与外周血单核细胞 | 第45-46页 |
3.2.4 GP2蛋白抗体检测 | 第46页 |
3.2.5 GP2蛋白重叠多肽设计 | 第46-47页 |
3.2.6 GP2蛋白B细胞表位筛选 | 第47页 |
3.2.7 B细胞表位保守性分析 | 第47-48页 |
3.2.8 GP2蛋白T细胞表位筛选 | 第48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48-57页 |
3.3.1 试验猪PRRSV抗体检测 | 第48-49页 |
3.3.2 GP2蛋白抗体水平检测 | 第49-50页 |
3.3.3 GP2蛋白重叠多肽合成 | 第50页 |
3.3.4 GP2蛋白B细胞表位筛选 | 第50页 |
3.3.5 B细胞表位保守性分析 | 第50-55页 |
3.3.6 GP2蛋白T细胞表位筛选 | 第55-57页 |
3.4 讨论 | 第57-59页 |
3.5 小结 | 第59-60页 |
4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