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

基于提高创新能力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4-19页
        1.2.1 国外文献综述第14-16页
        1.2.2 国内文献综述第16-19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 研究的创新点第21页
    1.5 论文框架第21-23页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第23-28页
    2.1 概念界定第23-26页
        2.1.1 财经类院校第23页
        2.1.2 硕士研究生第23-24页
        2.1.3 创新能力第24-25页
        2.1.4 培养方案第25页
        2.1.5 培养模式第25-26页
    2.2 相关理论第26-27页
        2.2.1 实践性学习理论第26页
        2.2.2 学习性投入理论第26-27页
        2.2.3 建构主义理论第27页
    2.3 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第28-52页
    3.1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历史回顾第28-30页
        3.1.1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历史发展第28-29页
        3.1.2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成果与不足第29-30页
    3.2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卷调查第30-49页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30-32页
        3.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32页
        3.2.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第32-35页
        3.2.4 调查结果分析第35-45页
        3.2.5 样本学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第45-49页
    3.3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49-51页
        3.3.1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分析第49-50页
        3.3.2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原因分析第50-51页
    3.4 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启示第52-66页
    4.1 西方发达国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第52-57页
        4.1.1 美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52-54页
        4.1.2 英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54-55页
        4.1.3 日本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55-57页
    4.2 我国高水平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第57-62页
        4.2.1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第57-59页
        4.2.2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第59-62页
    4.3 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与借鉴第62-65页
        4.3.1 提高教学环节对研究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第63页
        4.3.2 注重教学、科研与社会创新需求的联系与结合第63页
        4.3.3 重视研究生独立自主研究对创新意识的提升第63-64页
        4.3.4 充分发挥导师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指导作用第64页
        4.3.5 加强研究生创新培养过程管理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第64-65页
        4.3.6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财经特色发展优势第65页
    4.4 小结第65-66页
第5章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第66-82页
    5.1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第66-67页
        5.1.1 开放性原则第66页
        5.1.2 多元化原则第66-67页
        5.1.3 发展性原则第67页
        5.1.4 特色化原则第67页
    5.2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目标第67-68页
        5.2.1 使创新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第67页
        5.2.2 体现研究生在财经领域实现创新的专业优势第67-68页
        5.2.3 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发展第68页
    5.3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成体系第68-78页
        5.3.1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成框架第68-71页
        5.3.2 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培养方案中的创新教育导向第71-72页
        5.3.3 强化培养环节:加强教学与科研对创新基础能力的培养作用第72-74页
        5.3.4 重视影响主体:通过相互配合促进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第74-77页
        5.3.5 促进科学评价:为提高创新培养质量提供监督和保障第77-78页
        5.3.6 体现财经特色:强化参与经济社会问题研究的专业优势第78页
    5.4 对样本学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第78-81页
        5.4.1 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创新培养目标第79页
        5.4.2 推动课程优化与社会调研,探索有效的创新培养路径第79-80页
        5.4.3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学校的创新环境第80页
        5.4.4 加强过程管理与考核,提高创新培养质量第80页
        5.4.5 推进校企合作,形成创新合作的互动机制第80-81页
    5.5 小结第81-8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5页
    6.1 结论第82-83页
    6.2 展望第83-85页
附录第85-89页
    附录1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问卷第85-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致谢第93-9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研究--以京津冀区域为例
下一篇: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