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工业化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 | 第9页 |
1.1.2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4.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5 创新点和难点 | 第16-17页 |
1.5.1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2 研究难点 | 第17页 |
1.6 研究方法、内容、路线 | 第17-20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3 研究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的概念 | 第20-23页 |
2.1.1 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 | 第20-21页 |
2.1.2 承载力的内涵 | 第21页 |
2.1.3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的概念及特征 | 第21-23页 |
2.2 相关概念区别与联系 | 第23-24页 |
2.2.1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与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联系与区别 | 第23页 |
2.2.2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联系与区别 | 第23-24页 |
2.3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的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2.3.2 短板理论 | 第24-25页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 | 第26-36页 |
3.1 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31页 |
3.1.1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3.1.2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7-28页 |
3.1.3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8-29页 |
3.1.4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29-30页 |
3.1.5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 | 第30-31页 |
3.2 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模型 | 第31-35页 |
3.2.1 组合权重测算方法 | 第31-34页 |
3.2.2 组合权重TOPSIS模型 | 第34-35页 |
3.3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综合评价 | 第36-61页 |
4.1 原始指标数据来源 | 第36页 |
4.2 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研究 | 第36-47页 |
4.2.1 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36-38页 |
4.2.2 AHP权重、熵值法权重及组合权重的测算 | 第38-43页 |
4.2.3 TOPSIS法计算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情况 | 第43-47页 |
4.3 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47-58页 |
4.3.1 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比较分析(2016年) | 第47-51页 |
4.3.2 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变化分析(2009—2016年) | 第51-58页 |
4.4 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回归分析 | 第58-59页 |
4.4.1 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回归分析模型 | 第58页 |
4.4.2 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回归分析 | 第58-59页 |
4.5 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提升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对策 | 第61-65页 |
5.1 弥补各城市短板因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水平 | 第61-62页 |
5.2 缩小京津冀基础设施承载力差异,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 | 第62-63页 |
5.3 道路交通承载力一体化先行,提升京津冀整体承载水平 | 第63-64页 |
5.4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65-66页 |
6.3 今后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