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第一节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一、不同学派经济危机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二、对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三、关于后凯恩斯主义的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四、文献评述 | 第17-19页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体系 | 第19-20页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论文的结构体系 | 第20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及其危机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2-41页 |
第一节 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 第22-27页 |
一、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形成 | 第22-23页 |
二、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三、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主要特征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思想的渊源 | 第27-34页 |
一、古典学派经济危机理论 | 第28-30页 |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 第30-32页 |
三、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思想的形成 | 第34-41页 |
一、对相关经济危机理论的继承 | 第34-36页 |
二、对相关经济危机理论的发展 | 第36-38页 |
三、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思想的间接表现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 第41-50页 |
第一节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 第41-42页 |
一、强调不确定性 | 第41页 |
二、强调有效需求 | 第41-42页 |
三、强调货币非中性 | 第42页 |
第二节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 第42-47页 |
一、货币的本质 | 第42-43页 |
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 第43-44页 |
三、金融不稳定学说 | 第44-47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货币经济中的危机理论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 第50-63页 |
第一节 新剑桥模型与经济危机 | 第51-57页 |
一、新剑桥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51-53页 |
二、新剑桥模型的主要内容 | 第53-55页 |
三、新剑桥模型中的经济危机思想 | 第55-57页 |
第二节 新卡莱斯基模型与经济危机 | 第57-60页 |
一、新卡莱斯基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57页 |
二、新卡莱斯基模型的主要内容 | 第57-59页 |
三、新卡莱斯基模型中的经济危机思想 | 第59-60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经济增长中的危机理论 | 第60-63页 |
第五章 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分析 | 第63-73页 |
第一节 奥地利学派思想综述 | 第63-65页 |
一、奥地利学派的理论特点 | 第63-64页 |
二、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危机理论综述 | 第64-65页 |
第二节 奥地利学派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 | 第65-70页 |
一、奥地利学派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异同 | 第65-67页 |
二、对2008年经济危机的不同解读 | 第67-70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特点 | 第70-73页 |
第六章 启示 | 第73-84页 |
第一节 理论启示 | 第73-76页 |
一、理论内容方面的启示 | 第73-74页 |
二、研究方法方面的启示 | 第74-75页 |
三、学科发展方面的启示 | 第75-76页 |
第二节 实践启示 | 第76-83页 |
一、对2008年经济危机的一般认识 | 第76-78页 |
二、基于后凯恩斯主义视角的分析 | 第78-80页 |
三、基于后凯恩斯主义视角的应对建议 | 第80-83页 |
第三节 总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