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影响机制及空间优化--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20-48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20-23页
        1.1.1 选题背景第20-22页
        1.1.2 提出问题第22-23页
        1.1.3 研究意义第23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23-38页
        1.2.1 社区公园的相关研究第23-29页
        1.2.2 恢复性环境的相关研究第29-31页
        1.2.3 公园与恢复性环境的结合第31-36页
        1.2.4 公园与使用者行为的结合第36页
        1.2.5 研究公园与恢复性环境的方法第36-38页
        1.2.6 研究评述与启示第38页
    1.3 相关概念解释第38-41页
        1.3.1 社区公园第38-40页
        1.3.2 恢复性环境第40-41页
        1.3.3 影响机制第41页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41-43页
        1.4.1 研究目的第41-42页
        1.4.2 研究内容第42-43页
        1.4.3 案例区选择第43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43-48页
        1.5.1 研究方法第43-45页
        1.5.2 技术路线第45-48页
2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的认知与内涵阐释第48-80页
    2.1 恢复性环境及城市居民恢复需求解析第48-58页
        2.1.1 恢复性环境的理论发展与价值启示第48-53页
        2.1.2 城市居民的恢复需求第53-56页
        2.1.3 恢复需求的社区公园环境支持第56-58页
    2.2 社区公园环境与健康恢复关系分析第58-65页
        2.2.1 公园环境与健康恢复关系的阶段性分析第58-62页
        2.2.2 社区公园环境的健康恢复作用方式第62-64页
        2.2.3 社区公园环境的健康恢复转变趋势第64-65页
    2.3 社区公园环境恢复行为解析第65-75页
        2.3.1 社区公园环境恢复行为调查第65-73页
        2.3.2 社区公园环境恢复行为提取第73-75页
    2.4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内涵阐释第75-78页
        2.4.1 概念形成第75-76页
        2.4.2 基本特征第76-78页
    2.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3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体系构成与影响机制理论模型构建第80-102页
    3.1 社区公园居民恢复性效应的恢复维度第80-81页
        3.1.1 心理恢复维第81页
        3.1.2 生理恢复维第81页
        3.1.3 社交恢复维第81页
    3.2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体系要素第81-90页
        3.2.1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的环境要素第81-87页
        3.2.2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的行为要素第87-90页
    3.3 社区公园居民恢复性效应的实现路径第90-94页
        3.3.1 社区公园物理环境要素的影响路径第91-93页
        3.3.2 社区公园心理环境要素的影响路径第93-94页
    3.4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影响机制构成与模型构建第94-100页
        3.4.1 影响机制的构成与推理方法第94-96页
        3.4.2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影响机制的构成第96-98页
        3.4.3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第98-100页
    3.5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4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特征因子提取与评价第102-152页
    4.1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特征因子提取第103-111页
        4.1.1 开放式问卷调查第103-107页
        4.1.2 正式问卷调查第107-108页
        4.1.3 因子分析适宜性判断第108页
        4.1.4 因子数的确定第108-109页
        4.1.5 因子轴的提取与命名第109-111页
    4.2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特征因子分析第111-114页
        4.2.1 自然性因子分析第111页
        4.2.2 感知性因子分析第111-113页
        4.2.3 休息性因子分析第113页
        4.2.4 活动性因子分析第113-114页
    4.3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特征因子定量化评价第114-142页
        4.3.1 评价体系构建第114-119页
        4.3.2 研究步骤与数据收集第119-123页
        4.3.3 统计方法第123-124页
        4.3.4 建立模型第124-125页
        4.3.5 分析与评价第125-142页
    4.4 社区公园满足恢复性需求的环境特征第142-149页
        4.4.1 社区公园环境自然性特征第142-146页
        4.4.2 社区公园环境距离感特征第146-147页
        4.4.3 社区公园环境魅力性特征第147-148页
        4.4.4 社区公园环境私密性特征第148-149页
    4.5 本章小结第149-152页
5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第152-188页
    5.1 概念框架与研究假设第152-158页
        5.1.1 概念框架的建构第153-154页
        5.1.2 概念框架的变量关系第154-155页
        5.1.3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155-157页
        5.1.4 研究分析方法第157-158页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第158-178页
        5.2.1 调查问卷与量表设计第158-161页
        5.2.2 数据的收集第161-165页
        5.2.3 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第165-168页
        5.2.4 模型拟合度分析第168-169页
        5.2.5 路径系数分析第169-171页
        5.2.6 中介效应检验第171-176页
        5.2.7 假设验证与结论第176-178页
        5.2.8 人口学特征和生活环境特征的影响分析第178页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第178-180页
        5.3.1 恢复性环境因子对静态型行为的影响第178-179页
        5.3.2 恢复性环境因子对动态型行为的影响第179页
        5.3.3 恢复性环境因子对通过型行为的影响第179-180页
    5.4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的影响机制与效应分析第180-187页
        5.4.1 自然性因子的影响路径与效应第181-183页
        5.4.2 感知性因子的影响路径与效应第183-185页
        5.4.3 休息性因子的影响路径与效应第185-186页
        5.4.4 活动性因子的影响路径与效应第186-187页
    5.5 本章小结第187-188页
6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空间优化原则及策略第188-206页
    6.1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结构体系第188-193页
        6.1.1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与居民行为模式耦合分析第188-192页
        6.1.2 恢复性环境结构体系——总体网络状结构第192-193页
    6.2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空间优化思考意识和原则第193-196页
        6.2.1 心理恢复维的设计意识基础和原则第193-194页
        6.2.2 生理恢复维的设计意识基础和原则第194-195页
        6.2.3 社交恢复维的设计意识基础和原则第195-196页
    6.3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空间优化策略第196-206页
        6.3.1 构建自然环境的感官全体验第196-200页
        6.3.2 支持行为活动的多类型空间环境第200-204页
        6.3.3 塑造畅通可达的动线系统第204页
        6.3.4 强化公园边界空间的设计第204页
        6.3.5 加强城市规划对健康恢复的主动式干预第204-206页
7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空间优化模式第206-262页
    7.1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空间整体优化第211-218页
        7.1.1 空间整体优化目标第211-212页
        7.1.2 空间整体优化模式第212-218页
    7.2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动线系统优化第218-226页
        7.2.1 动线系统优化目标第218页
        7.2.2 动线系统优化模式第218-226页
    7.3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构成要素优化第226-248页
        7.3.1 构成要素优化目标第226页
        7.3.2 构成要素优化模式第226-248页
    7.4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行为支持优化第248-260页
        7.4.1 功能支持优化目标第248-249页
        7.4.2 行为支持优化模式第249-260页
    7.5 本章小结第260-262页
8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262-270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262-266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266-267页
    8.3 研究展望第267-270页
致谢第270-272页
参考文献第272-284页
附录第284-300页
    1:社区公园居民行为活动开放式问卷调查第284-285页
    2: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环境特征开放式问卷调查第285-286页
    3: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满意度调查表第286-287页
    4:照片测试评价第287-288页
    5:25 个照片样本的照片方格法处理图第288-292页
    6:25 个照片样本的物理环境指标量化值汇总表第292-294页
    7: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影响机制预调查问卷第294-297页
    8: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影响机制正式调查问卷第297-300页
    9: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300页
    10: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实践第300页

论文共3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楼盖在人致振动作用下的加速度响应分析理论及试验研究
下一篇: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