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3-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4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2 国内有关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 第17-31页 |
2.1 1950 年~2012 年间有关民居研究文献的数量与变化 | 第17-18页 |
2.2 1950 年~2012 年间有关民居与气候·研究的文献统计及分析 | 第18-20页 |
2.2.1 文献数量的分类统计 | 第18-20页 |
2.2.2 从文献数据看民居与气候研究的进展 | 第20页 |
2.3 从代表性论文看有关民居与气候研究的进展 | 第20-28页 |
2.3.1 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民居研究初期(涉及气候影响因素的阶段) | 第21-22页 |
2.3.2 20 世纪 80 年代~90 年代: 民居与气候适应性研究起步阶段 | 第22页 |
2.3.3 2000 年至今: 民居与气候适应性研究的增长阶段 | 第22-28页 |
2.4 黄河中下游有关‘民居与气候’研究的进展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1页 |
3.黄河中下游气候和地貌区划 | 第31-39页 |
3.1 黄河中下游的区域界定 | 第31-32页 |
3.2 黄河中下游两岸的气候区划 | 第32-36页 |
3.2.1 黄河中下游自然气候的区划 | 第32-34页 |
3.2.2 黄河中下游建筑气候分区和热工分区 | 第34-36页 |
3.3 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地貌区划 | 第36-37页 |
3.4 黄河中下游两岸的行政区划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黄河中下游传统民居类型考察的调研报告 | 第39-77页 |
4.1 黄河中下游传统民居类型的调查概要 | 第39-41页 |
4.1.1 调研目的及意义 | 第39页 |
4.1.2 调研安排及人员组织 | 第39页 |
4.1.3 调研对象选择 | 第39-40页 |
4.1.4 调研提纲 | 第40-41页 |
4.2 民居调查实例及类型特点 | 第41-77页 |
4.2.1 晋南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 | 第41-44页 |
4.2.2 襄汾县城关镇丁村 | 第44-47页 |
4.2.3 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 第47-49页 |
4.2.4 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 第49-52页 |
4.2.5 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 | 第52-54页 |
4.2.6 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 第54-56页 |
4.2.7 沁水县土沃乡铁芦村 | 第56-58页 |
4.2.8 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 | 第58-59页 |
4.2.9 晋中平遥县平遥古镇 | 第59-61页 |
4.2.10 晋西万荣县闫景村李家大院 | 第61-65页 |
4.2.11 关中韩城党家村 | 第65-70页 |
4.2.12 关中西安市高家大院 | 第70-71页 |
4.2.13 豫东开封市刘青霞故居 | 第71-73页 |
4.2.14 豫北卫辉市小店河村 | 第73-75页 |
4.2.15 豫南南阳市内乡县吴垭石头村 | 第75-77页 |
5 黄河中下游民居类型适应气候的特征及分布 | 第77-119页 |
5.1 黄河中下游民居的类型归纳 | 第77-82页 |
5.1.1 中国北方地区的民居类型 | 第77-80页 |
5.1.2 黄河中下游的民居类型 | 第80-82页 |
5.2 四合院民居适应气候的特征及分布 | 第82-104页 |
5.2.1 四合院民居的基本形式 | 第82-91页 |
5.2.2 四合院式民居在不同气候区的分布 | 第91-97页 |
5.2.3 四合院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特征 | 第97-104页 |
5.3 窑洞民居适应气候的特征及分布 | 第104-117页 |
5.2.1 窑洞民居的基本形式 | 第104-111页 |
5.3.2 窑洞民居在不同气候区的分布 | 第111-113页 |
5.3.3 窑洞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特征 | 第113-11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6 黄河中下游民居适应气候的绿色营建经验探析 | 第119-141页 |
6.1 夯土建筑适应气候的营建经验 | 第119-122页 |
6.1.1 夯土是中国北方民居最重要的绿色建筑技术 | 第119-120页 |
6.1.2 夯筑土墙技术 | 第120-121页 |
6.1.3 土坯墙技术 | 第121-122页 |
6.2 适应寒冷气候与黄土地貌的窑洞民居 | 第122-126页 |
6.2.1 窑洞保温隔热的措施 | 第122-123页 |
6.2.2 窑洞民居争取采光的措施 | 第123-124页 |
6.2.3 窑洞排水防潮的措施 | 第124-125页 |
6.2.4 山西汾西县师家沟窑洞民居避寒风的措施 | 第125-126页 |
6.3 四合院民居适应气候的营建经验 | 第126-141页 |
6.3.1 四合院民居的保温隔热措施 | 第126-129页 |
6.3.2 四合院民居争取日超的主要策略与措施 | 第129-132页 |
6.3.3 四合院民居排水、防水的主要措施 | 第132-137页 |
6.3.4 四合院民居冬季遮挡寒风、夏季通堂风的措施 | 第137-141页 |
7.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9页 |
图表目录 | 第149-1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3-155页 |
附录 | 第155-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