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一) 文献研究 | 第17页 |
(二) 案例分析法 | 第17页 |
(三) 比较分析 | 第17页 |
(四)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 第17页 |
四、 相关理论工具 | 第17-21页 |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 第17-19页 |
(二) 社会组织有关理论 | 第19-20页 |
(三) 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政府与公益组织互动关系概述 | 第21-30页 |
一、 社会组织概述 | 第21-23页 |
(一) 公益组织内涵及属性 | 第21-22页 |
(二) 公益组织类型划分及原则 | 第22-23页 |
二、 政府与公益组织互动的基础 | 第23-26页 |
(一) 政府执政理念和公益组织的理念旨向一致 | 第23-24页 |
(二) 角色定位清晰——“主导者”与“协同者”的合作 | 第24-25页 |
(三) 政府社会职能和权力“归位” | 第25-26页 |
三、 公益组织在政府治理中的协同价值 | 第26-28页 |
(一) 弥补公共服务不足,促进社会公平 | 第26-27页 |
(二) 维护弱势群体权益,协助政府治理 | 第27页 |
(三) 推动公共政策制定和完善 | 第27页 |
(四) 沟通政府与公众的纽带 | 第27-28页 |
四、 我国政府与公益组织互动的历程 | 第28-30页 |
(一) 建国至“文革”前:政府对公益组织整合 | 第28页 |
(二) “文革”期间至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对公益组织取缔 | 第28页 |
(三) 改革开放至 20 世纪末:政府对公益组织管制与扶持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我国政府与公益组织互动的障碍及其原因分析 | 第30-41页 |
一、 公益组织与我国政府互动的现状 | 第30-33页 |
(一) 我国政府与公益组织的互动条件 | 第30-31页 |
(二) 我国政府与公益组织互动的优势与成效 | 第31-33页 |
二、 政府与公益组织互动的障碍及其表现 | 第33-36页 |
(一) 政府制度安排不到位 | 第33-34页 |
(二) 公益组织自身建设和发展欠缺 | 第34-35页 |
(三) 社会自治能力弱,公共精神资源缺乏 | 第35-36页 |
三、 造成政府与公益组织互动的障碍原因分析 | 第36-41页 |
(一) 政府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主导 | 第36-37页 |
(二) 公益组织独立性差 | 第37-39页 |
(三) 人民“官本位”思想严重,社会诚信机制缺失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不同国家或地区“两者”互动的特征及经验借鉴 | 第41-47页 |
一、 英国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伙伴关系 | 第41-42页 |
(一) 英国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互动背景 | 第41页 |
(二) 英国政府与民间组织互动的特征 | 第41-42页 |
二、 新加坡政府与民间组织非正式友好合作 | 第42-43页 |
(一) 新加坡政府主导模式 | 第42-43页 |
(二) 新加坡政府与民间组织互动的特征 | 第43页 |
三、 香港社会多元主体参与 | 第43-44页 |
(一) 香港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背景 | 第43-44页 |
(二) 香港政府与民间组织互动的特征 | 第44页 |
四、 其他国家或地区政府与公益组织互动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 第44-47页 |
(一) 政府制度安排是两者良性互动首要前提 | 第45页 |
(二) 公益组织的自治是两者良性互动的关键 | 第45-46页 |
(三) 公开透明是公益组织获得公信力和政府信任的重要途径 | 第46页 |
(四) 公民社会文化底蕴是两者良性互动的社会基础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促进政府与公益组织良性互动的途径探析 | 第47-58页 |
一、 政府视角:完善政府制度安排是优化两者互动的根本前提 | 第47-53页 |
(一) 改革传统管理理念,明确合作伙伴关系 | 第47-48页 |
(二) “松绑”公益组织,建立专门针对公益组织的分类管理体制 | 第48-49页 |
(三) 提供社会组织宽松的政策环境 | 第49-51页 |
(四) 建立综合的监管体系,完善对责任追究机制 | 第51-53页 |
二、 公益组织视角:公益组织成熟是两者良性互动的基本条件 | 第53-56页 |
(一) 界定属性,明确自身的公益使命 | 第53页 |
(二) 完善组织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自律机制,提高自身能力 | 第53-54页 |
(三) 加强多元公益社会主体的合作,创新公益模式 | 第54-56页 |
三、 市场视角:市场发展是两者良性互动的重要机制保障 | 第56-58页 |
(一) 为公益领域的“品牌”组织建设提供先进的管理理念 | 第56页 |
(二) 竞争机制为公益组织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 第56-57页 |
(三) 为政府购买、委托代理等机制提供公正平台 | 第57页 |
(四) 为公益组织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