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我国公务员亚腐败问题的概述与理论分析 | 第15-25页 |
一、公务员亚腐败概念 | 第15-17页 |
(一)国外学者对亚腐败的界定 | 第15页 |
(二)国内学者对亚腐败的界定 | 第15-16页 |
(三)本文对“亚腐败”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二、公务员腐败的概念以及腐败和亚腐败二者之间的不同 | 第17-19页 |
(一)国内外学者对腐败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二)亚腐败和腐败之间的区别 | 第18-19页 |
三、我国公务员亚腐败的基本特征 | 第19-20页 |
(一)主体的广泛性 | 第19页 |
(二)影响的衍生性 | 第19页 |
(三)利己性 | 第19页 |
(四)过程的半公开性 | 第19页 |
(五)模糊性 | 第19页 |
(六)表现的多样性 | 第19-20页 |
四、思想和理论分析 | 第20-25页 |
(一)权力制约理论 | 第20-21页 |
(二)人性假设理论 | 第21-22页 |
(三)公共选择理论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我国公务员亚腐败产生的条件、原因、危害及防治意义 | 第25-33页 |
一、我国公务员亚腐败行为产生的条件 | 第25-27页 |
二、我国公务员亚腐败的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一)历史原因 | 第27页 |
(二)经济利益原因 | 第27-28页 |
(三)法规制度原因 | 第28页 |
(四)社会风气原因 | 第28页 |
三、我国公务员亚腐败的危害 | 第28-31页 |
(一)毒化社会风气 | 第29页 |
(二)破坏社会公正,妨碍和谐社会构建 | 第29页 |
(三)扭曲价值观念,动摇社会道德基础 | 第29-30页 |
(四)恶化政治生态,动摇政治稳定 | 第30页 |
(五)阻碍经济增长 | 第30-31页 |
四、防治公务员亚腐败的意义 | 第31-33页 |
(一)防治公务员亚腐败是实现党的政治纲领的需要 | 第31页 |
(二)防治公务员亚腐败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需要 | 第31页 |
(三)防治公务员亚腐败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需要 | 第31-32页 |
(四)防治公务员亚腐败是行政职能顺利履行的需要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国外预防亚腐败的特点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 第33-39页 |
一、国外预防亚腐败的特点 | 第33-35页 |
(一)形成比较严格的分权制衡、相互制约机制 | 第33页 |
(二)给国家公职人员薪水优厚,又对违法者严厉惩处 | 第33-34页 |
(三)既注重制度建设,又加强道德教育 | 第34-35页 |
二、从国外经验中得到的启示 | 第35-39页 |
(一)严明的法治作为有效预防亚腐败的保障 | 第35-36页 |
(二)运用儒家伦理思想教育公务员以达到有效预防亚腐败的目的 | 第36页 |
(三)设立查处违纪行为的机构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务员亚腐败问题的防范机制分析 | 第39-47页 |
一、加强公务员的道德教育,筑牢道德内约防线 | 第39-41页 |
(一)加强公务道德教育培训,切实增强教育实效 | 第39-40页 |
(二)提高公务员的从政道德水准 | 第40-41页 |
二、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对亚腐败的法治制约 | 第41-43页 |
(一)建立健全党内反腐法规,确立其法律效力 | 第41-42页 |
(二)尽快出台《公务员财产申报法》,规范公务员收入来源 | 第42页 |
(三)制定出台《公民举报法》,畅通群众监督渠道 | 第42-43页 |
三、进一步加强公务员的权力监督 | 第43-47页 |
(一)合理划分权力,确保进行有效监督 | 第43-44页 |
(二)改进新闻管理体制机制为媒体监督提供法治保障 | 第44-45页 |
(三)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第45-46页 |
(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技术手段与权力监督的有机结合 | 第46页 |
(五)完善公民权利保障机制加强公民监督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