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8页 |
1.1 引言 | 第17-23页 |
1.1.1 汽油直喷技术 | 第19-22页 |
1.1.2 汽油机的均质充量压缩着火燃烧 | 第22-23页 |
1.2 气门式二冲程汽油机 | 第23-25页 |
1.3 汽油替代燃料的化学反应动力学 | 第25-26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数值模拟平台简介 | 第28-36页 |
2.1 化学反应动力学简化模型构建的平台和方法 | 第28-30页 |
2.2 三维数值模拟平台简介 | 第30-35页 |
2.2.1 湍流模型 | 第30-31页 |
2.2.2 喷雾模型 | 第31-32页 |
2.2.3 点火模型 | 第32-33页 |
2.2.4 燃烧模型 | 第33-35页 |
2.2.5 NO_X排放模型 | 第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正庚烷-异辛烷高温反应机理的改进及其应用 | 第36-57页 |
3.1 化学反应动力学简化模型的构建 | 第37-41页 |
3.2 化学反应动力学简化机理的对比 | 第41-42页 |
3.3 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 | 第42-48页 |
3.3.1 滞燃期验证 | 第42-44页 |
3.3.2 组分浓度变化规律的验证 | 第44-46页 |
3.3.3 层流火焰速度的验证 | 第46-47页 |
3.3.4 HCCI汽油机燃烧过程的验证 | 第47-48页 |
3.4 废气稀释条件下燃油的高温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 | 第48-51页 |
3.5 重要中间产物 | 第51-55页 |
3.6 残余废气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55-5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进气压力和喷油对二冲程汽油机分层稀燃特性的影响 | 第57-73页 |
4.1 二冲程汽油机三维计算模型的搭建及验证 | 第57-62页 |
4.1.1 汽油机燃烧系统几何结构 | 第57-58页 |
4.1.2 计算网格的设置 | 第58-59页 |
4.1.3 汽油机缸内分区定义 | 第59页 |
4.1.4 喷雾模型的验证 | 第59-61页 |
4.1.5 燃烧模型的验证 | 第61-62页 |
4.2 边界及初始条件 | 第62-63页 |
4.3 进气压力和第二次喷油比例对分层稀燃特性的影响 | 第63-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进气门相位对缸内气流运动、燃油分布和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73-88页 |
5.1 不同进气门相位下的缸内气流运动 | 第74-78页 |
5.2 不同进气门相位下缸内燃油分布特性 | 第78-81页 |
5.3 不同进气门相位下汽油机稀燃特性 | 第81-84页 |
5.4 不同进气门相位对NO_X排放的影响 | 第84-87页 |
5.4.1 NO_X排放模型的验证 | 第84-85页 |
5.4.2 NO_X排放随进气门相位的变化规律 | 第85-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