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3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森林碳储量样地抽样方法 | 第15-16页 |
1.3.1 随机抽样法 | 第15页 |
1.3.2 机械抽样法 | 第15页 |
1.3.3 分层抽样法 | 第15页 |
1.3.4 典型抽样法 | 第15-16页 |
1.4 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 | 第16-21页 |
1.4.1 生物量清单法 | 第16-17页 |
1.4.2 生物量经验(回归)模型估计法 | 第17-18页 |
1.4.3 生物量转换因子法 | 第18页 |
1.4.4 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 | 第18-19页 |
1.4.5 IPCC 法 | 第19页 |
1.4.6 蓄积量法 | 第19-20页 |
1.4.7 遥感估算法 | 第20-21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2.1.2 自然环境 | 第23页 |
2.1.3 森林资源 | 第23-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32页 |
2.2.1 典型样地的选取 | 第24-26页 |
2.2.2 典型样地的设置 | 第26-27页 |
2.2.3 样地的调查和取样 | 第27-29页 |
2.2.3.1 乔木调查和取样 | 第27-28页 |
2.2.3.2 灌木调查和取样 | 第28页 |
2.2.3.3 草本调查和取样 | 第28页 |
2.2.3.4 枯落物调查和取样 | 第28页 |
2.2.3.5 土壤调查和取样 | 第28-29页 |
2.2.4 采集样品的处理 | 第29-30页 |
2.2.5 含碳率的测定 | 第30页 |
2.2.6 林分生物量估算 | 第30-32页 |
2.2.7 森林碳储量估算 | 第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4页 |
3.1 山东省各森林类型乔木层碳储量及碳密度 | 第32-43页 |
3.1.1 山东省各森林类型面积及蓄积 | 第32-33页 |
3.1.2 样地生物量密度及模型 BEF | 第33-35页 |
3.1.3 各森林类型乔木生物量 | 第35-36页 |
3.1.4 山东省主要乔木树种及其器官含碳率 | 第36-39页 |
3.1.4.1 主要乔木树种的器官含碳率 | 第36-37页 |
3.1.4.2 主要乔木树种的树种含碳率 | 第37-38页 |
3.1.4.3 主要乔木树种含碳率聚类分析 | 第38-39页 |
3.1.5 山东省各森林类型乔木层碳储量 | 第39-41页 |
3.1.6 山东省各森林类型乔木层碳密度 | 第41-43页 |
3.2 山东省各森林类型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碳储量及碳密度 | 第43-47页 |
3.2.1 各森林类型灌木、草本和枯落物生物量密度 | 第43-44页 |
3.2.2 各森林类型灌木、草本和枯落物含碳率 | 第44-45页 |
3.2.3 山东省各森林类型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碳储量 | 第45-46页 |
3.2.4 山东省各森林类型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碳密度 | 第46-47页 |
3.3 山东省各森林类型土壤层碳储量及碳密度 | 第47-51页 |
3.3.1 各森林类型土壤容重 | 第47页 |
3.3.2 各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碳率 | 第47-48页 |
3.3.3 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碳率随土层变化趋势 | 第48-49页 |
3.3.4 山东省各森林类型土壤层碳储量 | 第49-50页 |
3.3.5 山东省各森林类型土壤层碳密度 | 第50-51页 |
3.4 山东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密度 | 第51-54页 |
3.4.1 山东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空间分布 | 第51-52页 |
3.4.2 山东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