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2-23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研究进展与现状 | 第14-23页 |
1.2.1 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净光合速率—光响应过程及其拟合模型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3 气孔限制理论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4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机制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2.5 植物水分有效性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23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3-25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3.1 试验布设和水分梯度控制 | 第25页 |
2.3.2 叶片光合生理参数测定 | 第25页 |
2.3.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第25-26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6-28页 |
2.4.1 直角双曲线模型 | 第26页 |
2.4.2 非直角双曲线模型 | 第26-27页 |
2.4.3 指数模型 | 第27页 |
2.4.4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6页 |
3.1 三种灌木叶片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模型比较 | 第28-31页 |
3.1.1 酸枣叶片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模型适应性 | 第28-29页 |
3.1.2 杠柳叶片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模型适应性 | 第29-30页 |
3.1.3 叶底珠叶片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模型适应性 | 第30-31页 |
3.2 三种灌木叶片 P_n光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水分响应性 | 第31-36页 |
3.2.1 酸枣叶片 P_n光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水分响应性 | 第31-33页 |
3.2.2 杠柳叶片 P_n光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水分响应性 | 第33-35页 |
3.2.3 叶底珠叶片 P_n光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水分响应性 | 第35-36页 |
3.3 三种灌木叶片 G_s、C_i和 L_s对光强和水分的响应性 | 第36-39页 |
3.3.1 酸枣叶片 G_s、C_i和 L_s对光强和水分的响应性 | 第36-37页 |
3.3.2 杠柳叶片 G_s、C_i和 L_s对光强和水分的响应性 | 第37-38页 |
3.3.3 叶底珠叶片 G_s、C_i和 L_s对光强和水分的响应性 | 第38-39页 |
3.4 三种灌木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水分响应性 | 第39-43页 |
3.4.1 酸枣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水分响应性 | 第39-41页 |
3.4.2 杠柳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水分响应性 | 第41-42页 |
3.4.3 叶底珠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水分响应性 | 第42-43页 |
3.5 三种灌木叶片光合效率的水分阈值分级 | 第43-46页 |
3.5.1 酸枣叶片光合效率的水分阈值分级 | 第43-44页 |
3.5.2 杠柳叶片光合效率的水分阈值分级 | 第44-45页 |
3.5.3 叶底珠叶片光合效率的水分阈值分级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52页 |
4.1 植物叶片光响应模型评价 | 第46-47页 |
4.2 土壤水分对植物叶片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 水分逆境下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机制 | 第49-50页 |
4.4 植物光合效率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分级及评价 | 第50-52页 |
5 结论 | 第52-54页 |
5.1 三种灌木光响应模型适应性 | 第52页 |
5.2 三种灌木叶片光合能力 | 第52-53页 |
5.3 三种灌木叶片光合作用水分适应性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