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共同体的生命理论及实证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论 | 第13-22页 |
一、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二、各国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一)东盟与老挝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二)欧美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中国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四)各国究现状评析 | 第18-19页 |
三、论文撰写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四、论文的创新与研究难点 | 第20-21页 |
五、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21-22页 |
第一章 东盟共同体的理论支撑及内涵 | 第22-38页 |
第一节 共同体一般理论 | 第22-27页 |
一、共同体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二、东盟共同体的界定与内涵 | 第24-27页 |
第二节 东盟共同体的基础理论 | 第27-32页 |
一、东盟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二、东盟共同体构建的法律基础 | 第30-32页 |
第三节 东盟共同体的生命理论建构 | 第32-37页 |
一、东盟生命共同体与胎儿+生命理论 | 第32-35页 |
二、东盟共同体的母体:脐带与营养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二章 东盟共同体的渊源与建立 | 第38-59页 |
第一节 东盟共同体的起源 | 第38-42页 |
一、东南亚多边机制的产生 | 第38-41页 |
二、建构集体安全与互信机制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东盟共同体的制度基础 | 第42-52页 |
一、冷战期间的老东盟 | 第43-46页 |
二、新东盟成员的加入及制度的完整 | 第46-52页 |
第三节 东盟共同体建设的酝酿与建立 | 第52-58页 |
一、东盟共同体构建的路线图设计 | 第52-55页 |
二、东盟共同体的多边合作建构 | 第55-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东盟宪章》的制度设计及东盟共同体的建构 | 第59-71页 |
第一节 东盟经济共同体建构 | 第59-62页 |
一、《东盟宪章》与东盟经济共同体的设计 | 第59-61页 |
二、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构及存在的问题 | 第61-62页 |
第二节 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构架 | 第62-66页 |
一、《东盟宪章》与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设计 | 第62-65页 |
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构及存在的问题 | 第65-66页 |
第三节 东盟政治政治安全共同体的构架 | 第66-69页 |
一、《东盟宪章》与东盟政治政治安全共同体的设计 | 第66-68页 |
二、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的建构存在的问题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东盟共同体内安全合作重点 | 第71-84页 |
第一节 安全合作领域的选定 | 第71-74页 |
一、东盟传统安全合作受阻 | 第72-73页 |
二、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新合作 | 第73-74页 |
第二节 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成就 | 第74-79页 |
一、金融与卫生领域危机解决 | 第75-77页 |
二、恐怖主义与海盗威胁的解决 | 第77-79页 |
第三节 非传统安全合作对东盟共同体的推动作用 | 第79-82页 |
一、非传统安全合作增进东盟成员国的共同利益 | 第80-81页 |
二、非传统安全合促进了机制构建与集体认同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对东盟共同体构建的影响 | 第84-98页 |
第一节 美国对东盟共同体的影响 | 第84-89页 |
一、美国对东盟共同体态度 | 第84-86页 |
二、美国对东盟共同体构建采取的措施 | 第86-89页 |
第二节 日本对东盟共同体的影响 | 第89-92页 |
一、日本对东盟共同体的态度 | 第89-90页 |
二、日本对东盟共同体构建采取的措施 | 第90-92页 |
第三节 中国对东盟共同体的影响 | 第92-96页 |
一、中国对东盟共同体的态度 | 第93-95页 |
二、中国对东盟共同体构建采取的措施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东盟及东盟共同体对中国的影响 | 第98-112页 |
第一节 东盟与中国的关系 | 第98-104页 |
一、东盟成立的初衷及立场变化 | 第98-100页 |
二、东盟与中国合作现状 | 第100-104页 |
第二节 东盟共同体对中国的影响 | 第104-108页 |
一、东盟共同体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 第104-106页 |
二、东盟共同体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中国应对东盟共同体的措施 | 第108-111页 |
一、中国对东盟共同体构建的努力 | 第108-109页 |
二、中国针对东盟共同体未来计划 | 第109-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七章 共同体构建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前景 | 第112-127页 |
第一节 东盟共同体构建的制约 | 第112-115页 |
一、东盟自身的局限性 | 第112-114页 |
二、域外势力的制约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东盟成员国间信任缺失 | 第115-120页 |
一、东盟成员国信任缺失的表现 | 第115-118页 |
二、东盟成员国信任缺失的原因 | 第118-120页 |
第三节 东盟共同体构建的应对措施与发展前景 | 第120-125页 |
一、东盟共同体构建的应对措施 | 第120-123页 |
二、东盟共同体的发展前景 | 第123-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八章 “一带一路”与东盟共同的互惠互利 | 第127-140页 |
第一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东盟 | 第127-130页 |
一、“一带一路”的概念及框架思路 | 第127-129页 |
二、“一带一路”战略计划与东盟共同体的关系 | 第129-130页 |
第二节 “一带一路”与东盟合作的领域 | 第130-134页 |
一、东盟在“一带一路”中的合作重点 | 第130-132页 |
二、东盟在“一带一路”合作上的现状 | 第132-134页 |
第三节 “一带一路”对东盟共同体的新机遇及案例 | 第134-138页 |
一、“一带一路”对东盟的新机遇 | 第134-136页 |
二、“一带一路”的共同前进..以柬埔寨为案例 | 第136-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结语 | 第14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