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索桥群桩锚碇基础受力性能分析及BIM在锚碇施工中的应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锚碇基础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水平受荷桩基础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 BIM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水平受荷桩解析解计算 | 第19-42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计算理论简介 | 第19-24页 |
2.2.1 弹性理论法 | 第19页 |
2.2.2 极限地基反力法 | 第19-20页 |
2.2.3 弹性地基反力法 | 第20-22页 |
2.2.4 弹塑性地基反力法 | 第22-23页 |
2.2.5 数值计算法 | 第23-24页 |
2.3 水平荷载作用下单桩计算 | 第24-30页 |
2.3.1 基于文克尔理论的桩的基本微分方程 | 第24-25页 |
2.3.2 m法幂级数解推导 | 第25-29页 |
2.3.3 m法计算桩身内力和位移 | 第29-30页 |
2.4 群桩基础的受力分析 | 第30-35页 |
2.4.1 承台及桩顶变位关系 | 第31-32页 |
2.4.2 单桩桩顶刚度系数 | 第32-34页 |
2.4.3 承台的力平衡方程及求解 | 第34-35页 |
2.5 基于背景工程解析解计算 | 第35-41页 |
2.5.1 计算程序算例验证 | 第35-37页 |
2.5.2 背景工程简介 | 第37-38页 |
2.5.3 群桩锚碇基础解析解计算模型 | 第38页 |
2.5.4 群桩锚碇基础解析解计算结果 | 第38-40页 |
2.5.5 群桩锚碇基础正常使用指标 | 第40-41页 |
2.6 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群桩锚碇基础工程实例有限元计算 | 第42-58页 |
3.1 概述 | 第42页 |
3.2 群桩锚碇基础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2-45页 |
3.2.1 土体本构模型 | 第42页 |
3.2.2 土体初始应力 | 第42-43页 |
3.2.3 有限元模型 | 第43页 |
3.2.4 边界条件 | 第43-44页 |
3.2.5 荷载工况 | 第44-45页 |
3.3 群桩锚碇基础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45-54页 |
3.3.1 自重作用下各桩内力 | 第45-47页 |
3.3.2 自重和设计主缆力作用下各桩内力及位移 | 第47-51页 |
3.3.3 桩顶内力分配 | 第51-53页 |
3.3.4 有限元结果与解析解对比 | 第53-54页 |
3.4 群桩锚碇基础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54-55页 |
3.5 群桩锚碇基础正常使用指标 | 第55-57页 |
3.6 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群桩锚碇基础受力性能影响参数分析 | 第58-74页 |
4.1 概述 | 第58页 |
4.2 土体参数的影响 | 第58-61页 |
4.2.1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58-60页 |
4.2.2 土体凝聚力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 桩径的影响 | 第61-64页 |
4.3.1 实心桩 | 第61-63页 |
4.3.2 空心桩 | 第63-64页 |
4.4 桩长的影响 | 第64页 |
4.5 矩形桩的计算 | 第64-68页 |
4.5.1 圆截面桩与矩形桩比较 | 第64-66页 |
4.5.2 矩形桩长宽比的影响 | 第66-68页 |
4.6 斜桩的计算 | 第68-73页 |
4.6.1 直桩与斜桩比较 | 第68-70页 |
4.6.2 斜桩倾斜角度的影响 | 第70-73页 |
4.7 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BIM在锚碇施工中的应用 | 第74-87页 |
5.1 概述 | 第74-76页 |
5.2 BIM核心模型的建立 | 第76-79页 |
5.2.1 BIM软件选择 | 第76-77页 |
5.2.2 族的概念 | 第77页 |
5.2.3 建模流程 | 第77页 |
5.2.4 结构模型 | 第77-79页 |
5.3 施工过程分析 | 第79-85页 |
5.3.1 施工顺序制定 | 第79-80页 |
5.3.2 碰撞检测 | 第80-82页 |
5.3.3 施工进度模拟 | 第82-84页 |
5.3.4 施工阶段工程量统计 | 第84-85页 |
5.4 小结 | 第85-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实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