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3页 |
1.1 棉蚜抗药性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1.1 棉蚜对有机氯类杀虫剂的抗性 | 第11页 |
1.1.2 棉蚜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 | 第11-12页 |
1.1.3 棉蚜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 第12页 |
1.1.4 棉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 第12-14页 |
1.1.5 棉蚜对吡蚜酮的抗性 | 第14页 |
1.1.6 新烟碱类杀虫剂以及棉蚜对其抗性的研究 | 第14-16页 |
1.1.7 抗吡虫啉棉蚜的交互抗药性及抗性稳定性 | 第16-17页 |
1.2 棉蚜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 | 第17-20页 |
1.2.1 行为抗性 | 第18页 |
1.2.2 表皮穿透速率降低 | 第18页 |
1.2.3 代谢抗性 | 第18-19页 |
1.2.4 靶标抗性 | 第19-20页 |
1.3 棉蚜抗药性治理 | 第20-21页 |
1.3.1 农药的合理使用 | 第20-21页 |
1.3.2 棉蚜抗药性监测 | 第21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3页 |
2.1 供试药剂、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2.1.1 供试药剂 | 第23页 |
2.1.2 主要生化试剂 | 第23-24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2 供试材料及其饲养 | 第24-25页 |
2.3 毒力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4 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 | 第25页 |
2.4.1 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选育 | 第25页 |
2.4.2 抗性棉蚜种群的稳定性试验 | 第25页 |
2.5 抗吡虫啉棉蚜种群的交互抗药性 | 第25-26页 |
2.6 酶抑制剂对药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 第26页 |
2.7 生化测定方法 | 第26-31页 |
2.7.1 试虫准备 | 第26页 |
2.7.2 酶源蛋白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2.7.3 羧酸酯酶活性测定 | 第27-29页 |
2.7.4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 | 第29页 |
2.7.5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 第29-31页 |
2.8 生物学指标测定 | 第31-33页 |
2.8.1 棉蚜种群蜜露分泌测定 | 第31页 |
2.8.2 棉蚜种群体重测定 | 第31-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3.1 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 | 第33-34页 |
3.2 抗吡虫啉棉蚜种群的抗性稳定性 | 第34-35页 |
3.3 抗吡虫啉棉蚜的交互抗药性 | 第35-36页 |
3.4 酶抑制剂对药剂的增效作用 | 第36-39页 |
3.4.1 酶抑制剂对药剂在敏感棉蚜种群上的增效作用 | 第36-37页 |
3.4.2 酶抑制剂对药剂在抗吡虫啉棉蚜种群上的增效作用 | 第37-39页 |
3.5 吡虫啉等对敏、抗棉蚜体内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41页 |
3.5.1 对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2 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页 |
3.5.3 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6 吡虫啉等对抗性棉蚜种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3.6.1 对抗吡虫啉棉蚜蜜露排泄的影响 | 第41页 |
3.6.2 对抗吡虫啉棉蚜体重的影响 | 第41-43页 |
4 讨论 | 第43-46页 |
4.1 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趋势及稳定性 | 第43页 |
4.2 抗吡虫啉棉蚜的抗性机理及交互抗药性 | 第43-45页 |
4.3 吡虫啉、噻虫胺和啶虫脒对抗吡虫啉棉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5 结论 | 第46-47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7 致谢 | 第55-56页 |
8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