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6页 |
1.1 远缘杂交概述 | 第14-17页 |
1.1.1 植物远缘杂交 | 第14页 |
1.1.2 小麦远缘杂交 | 第14-17页 |
1.2 小麦远缘中间材料/后代材料中外缘遗传物质的检测和鉴定 | 第17-20页 |
1.2.1 形态学鉴定 | 第17-18页 |
1.2.2 细胞学鉴定 | 第18页 |
1.2.3 生化标记鉴定 | 第18页 |
1.2.4 分子标记鉴定 | 第18-20页 |
1.2.5 基因组原位杂交 | 第20页 |
1.3 新麦草生物学特性及华山新麦草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3.1 新麦草生物学特性 | 第20-21页 |
1.3.2 植物学分类及地理分布 | 第21页 |
1.3.3 华山新麦草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4 小麦穗发育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4.1 小麦幼穗原基分化、发育 | 第23-24页 |
1.4.2 小麦幼穗原基发育各阶段与温度和光照的关系 | 第24页 |
1.4.3 外缘遗传物质对小麦穗发育影响 | 第24页 |
1.5 小麦耐/抗盐研究进展 | 第24-34页 |
1.5.1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 第25-26页 |
1.5.2 小麦耐盐机理 | 第26-30页 |
1.5.3 外缘遗传物质对小麦耐盐研究 | 第30-34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方案 | 第34-36页 |
1.6.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5页 |
1.6.2 本研究的内容 | 第35页 |
1.6.3 研究路线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 6Ns二体异附加系 25103-1 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 第36-49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36-41页 |
2.1.1 材料 | 第36页 |
2.1.2 方法 | 第36-4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2.2.1 根尖与花粉母细胞GISH鉴定 | 第41-42页 |
2.2.2 二体异附加系 25103-1 分子标记分析: | 第42-44页 |
2.2.3 幼穗发育进程 | 第44-47页 |
2.2.4 25103-1 光合特性 | 第47-48页 |
2.3 讨论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华山新麦草促进幼穗发育基因和高光合相关基因染色体定位 | 第49-5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3.1.1 材料 | 第49-50页 |
3.1.2 方法 | 第50-5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3.2.1 二体附加系外源染色体 SCAR 标记鉴定 | 第51页 |
3.2.2 幼穗发育解剖学观察 | 第51-56页 |
3.2.3 光合相关指标测定 | 第56-57页 |
3.3 讨论 | 第57-59页 |
3.3.1 外源染色体对小麦幼穗发育进程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2 外源染色体对小麦光合作用影响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华山新麦草耐盐基因染色体定位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 第59-86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0-65页 |
4.1.1 材料 | 第60页 |
4.1.2 方法 | 第60-6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5-83页 |
4.2.1 芽期抗盐鉴定 | 第65-72页 |
4.2.2 苗期期抗盐鉴定: | 第72-83页 |
4.3 讨论 | 第83-86页 |
4.3.1 耐盐鉴定方法与耐盐指标 | 第83-84页 |
4.3.2 耐盐基因染色体定位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86-87页 |
5.1 结论 | 第86页 |
5.1.1 一个新的早熟小麦-华山新麦草 6Ns二体异附加系 25103-1 鉴定 | 第86页 |
5.1.2 华山新麦草早熟与高光合效应基因染色体定位 | 第86页 |
5.1.3 华山新麦草耐盐基因定位 | 第86页 |
5.2 创新点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