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基于多分辨率半边的全球多尺度地形无缝建模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4-20页
        1.2.1 基于传统树结构的多分辨率模型第15-17页
        1.2.2 基于多分辨率半边的多分辨率模型第17-20页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1 研究目标第20页
        1.3.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第21-22页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第22-25页
第二章 多分辨率半边的基本理论第25-37页
    2.1 基础原理第25-30页
        2.1.1 组合映射与半边结构第25-27页
        2.1.2 多分辨率组合映射和多分辨率半边第27-30页
    2.2 多分辨率组合映射的应用第30-32页
        2.2.1 自适应细分方面第30-31页
        2.2.2 GIS方面第31-32页
    2.3 多分辨率半边结构分析第32-36页
        2.3.1 空间复杂度分析第33-34页
        2.3.2 时间复杂度分析第34-35页
        2.3.3 优缺点分析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基于多分辨率半边的地形自适应简化算法第37-47页
    3.1 地形模型简化第37-39页
        3.1.1 地形简化第37-38页
        3.1.2 四叉树结构中的裂缝问题第38-39页
    3.2 规则格网的多分辨率半边表达第39-41页
        3.2.1 多分辨率组合映射表达第39-40页
        3.2.2 格网面提取第40-41页
    3.3 自适应无缝建模算法第41-43页
    3.4 对比分析第43-45页
        3.4.1 定量分析第43-44页
        3.4.2 定性分析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全球多分辨率地形的无缝建模方法第47-61页
    4.1 多种全球离散格网统一表达第47-50页
        4.1.1 全球离散格网第47-48页
        4.1.2 多分辨率半边统一剖分第48-49页
        4.1.3 全球多分辨率DEM表达中的裂缝现象第49-50页
    4.2 球面菱形格网的多分辨率半边表达第50-57页
        4.2.1 球面菱形格网第50-51页
        4.2.2 球面菱形格网半边起点高程值的获取方法第51-53页
        4.2.3 球面菱形格网半边编码方法第53页
        4.2.4 坐标转换第53-55页
        4.2.5 菱形格网面的提取第55页
        4.2.6 四分体间裂缝的消除第55-57页
    4.3 全球多分辨率DEM无缝建模算法第57-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基于菱形块的全球地形动态LOD建模第61-69页
    5.1 分块动态LOD问题分析第61-62页
    5.2 基于菱形块的多分辨率半边编码第62-63页
    5.3 块间裂缝的消除方法第63-65页
    5.4 动态LOD管理模拟和可视化方法第65-67页
    5.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六章 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第69-87页
    6.1 实验系统设计第69-73页
        6.1.1 开发工具的选取第69-70页
        6.1.2 系统功能第70-72页
        6.1.3 系统界面第72-73页
    6.2 实验数据第73-74页
    6.3 局部区域地形格网自适应无缝建模实验第74-80页
        6.3.1 实验内容第74-75页
        6.3.2 地形简化分析第75-77页
        6.3.3 地形简化对比分析第77-80页
    6.4 全球多分辨率DEM无缝建模实验第80-83页
        6.4.1 实验内容与分析第80-81页
        6.4.2 对比分析第81-83页
    6.5 基于菱形块的全球地形动态LOD建模实验第83-85页
        6.5.1 实验内容与分析第83-84页
        6.5.2 对比分析第84-85页
    6.6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7-91页
    7.1 主要研究成果第87-88页
    7.2 研究创新点第88页
    7.3 研究展望第88-91页
参考文献第91-99页
致谢第99-101页
作者简介第101-103页
附录 全文重要成果彩图第103-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植被功能性状的新一代植被动态模型构建与应用
下一篇:基于三维DP算法的河网线矢量与DEM同步简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