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植物生态学论文

基于植被功能性状的新一代植被动态模型构建与应用

摘要第6-8页
ABST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5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3页
        1.2.1 基于植被功能类型的植被动态模型的发展第16-18页
        1.2.2 植被功能性状研究进展第18页
        1.2.3 植被功能性状与全球植被动态模型第18-19页
        1.2.4 植被功能性状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第19-20页
        1.2.5 植被功能性状与植物生活策略的关系第20-21页
        1.2.6 改进全球植被动态模型的关键植被功能性状第21-22页
        1.2.7 植被功能性状和植被分类第22页
        1.2.8 中国植被功能性状研究现状第22-23页
    1.3 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第23页
    1.4 本论文结构简介第23-25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5-29页
    2.1 研究目的意义第25页
    2.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2.3 研究方法第26-27页
        2.3.1 数据整合与分析第26页
        2.3.2 模型分析法第26页
        2.3.3 模型改进方法第26-27页
        2.3.4 植被分布模拟及敏感性分析第27页
        2.3.5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格局研究第27页
    2.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三章 植被功能性状理论与中国植被功能性状数据库的建立第29-35页
    3.1 前言第29页
    3.2 植被功能性状理论的核心内容第29-30页
        3.2.1 建立植被功能性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第29-30页
        3.2.2 植被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第30页
    3.3 基于植被功能性状对全球植被动态模型进行改进的策略第30-32页
        3.3.1 将定义植被功能类型的性状由固定值设置为变动值第30-31页
        3.3.2 完全基于植被功能性状的建模方法第31页
        3.3.3 植被功能类型-植被功能性状混合模型第31-32页
    3.4 中国植被功能性状数据库的建立第32-33页
    3.5 总结与讨论第33-35页
第四章 基于植被功能性状的新一代植被动态模型构建方法及应用第35-51页
    4.1 前言第35-36页
    4.2 数据与方法第36-41页
        4.2.1 研究区第36-37页
        4.2.2 混合模型框架及模拟步骤第37-38页
        4.2.3 植被功能性状选择和气候数据第38-39页
        4.2.4 高斯混合模型分类第39-41页
        4.2.5 CCA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第41页
    4.3 结果分析第41-48页
        4.3.1 植被功能性状与气候之间的关系第41-42页
        4.3.2 植被功能性状分布格局第42-43页
        4.3.3 高斯混合模型分类结果第43-45页
        4.3.4 植被与气候的典型相关分析第45页
        4.3.5 六种气候情景下的植被分布格局第45-47页
        4.3.6 植被对气候的敏感性分析第47-48页
    4.4 讨论第48-50页
        4.4.1 将植被动态性状加入全球植被动态模型的必要性第48页
        4.4.2 用植被功能性状改进全球植被动态模型的重要意义第48-49页
        4.4.3 与其它研究成果的比较第49页
        4.4.4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49-50页
    4.5 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基于植被功能性状和未来气候模式的中国植被分布及敏感性分析第51-60页
    5.1 前言第51-52页
    5.2 数据与方法第52-53页
        5.2.1 RCPs情景和数据第52-53页
        5.2.2 CMIP5气候模式第53页
    5.3 结果分析第53-58页
        5.3.1 四种气候模式结果对比第53-56页
        5.3.2 GMM模型精度第56页
        5.3.3 不同RCP情景下植被分布比较第56-57页
        5.3.4 不同RCP下植被敏感性分析第57-58页
    5.4 讨论第58-59页
        5.4.1 植被功能性状数据在模型改进中的应用第58页
        5.4.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第58-59页
    5.5 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基于植被功能类型的 1984-2013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第60-71页
    6.1 前言第60-61页
    6.2 数据与方法第61-63页
        6.2.1 IBIS模型简介第61-62页
        6.2.2 模拟结果验证与分析方法第62-63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63-68页
        6.3.1 IBIS模型模拟GPP结果的单点验证分析第63-65页
        6.3.2 IBIS模型NPP结果的单点验证分析第65-67页
        6.3.3 基于植被功能类型的中国NPP、NEP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第67-68页
    6.4 讨论第68-70页
        6.4.1 中国NPP、NEP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第68-69页
        6.4.2 IBIS模型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不确定性来源第69-70页
        6.4.3 研究展望第70页
    6.5 小结第70-71页
第七章 基于植被功能性状混合模型的中国碳收支格局研究及与结果比较第71-80页
    7.1 前言第71-72页
    7.2 数据与方法第72-74页
        7.2.1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第72-73页
        7.2.2 植被功能性状-植被功能类型混合模型框架第73-74页
        7.2.3 将混合植被模型框架加入植被动态模型第74页
    7.3 结果分析第74-77页
        7.3.1 基于植被功能性状的中国碳收支时间变化规律分析第74-76页
        7.3.2 基于植被功能性状的中国碳收支格局分析第76-77页
    7.4 讨论第77-79页
        7.4.1 与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第78页
        7.4.2 用植被功能性状预测未来碳收支格局的意义第78页
        7.4.3 不足与展望第78-79页
    7.5 小结第79-80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80-85页
    8.1 主要结果第80-81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81-82页
    8.3 不足及展望第82-85页
        8.3.1 研究不足第82页
        8.3.2 改进植被动态模型的关键因子第82-83页
        8.3.3 将植被个体功能性状研究上升到生态系统属性第83页
        8.3.4 构建新一代植被动态模型的研究启示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7页
附录第97-100页
致谢第100-102页
作者简介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翻译过程中mRNA二级结构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分辨率半边的全球多尺度地形无缝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