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一) 国外研究理论以及实践发展 | 第14-15页 |
(二) 国内研究理论和实践发展 | 第15-16页 |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第五节 基本概念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园艺治疗与社会工作 | 第20-27页 |
第一节 园艺治疗的起源与发展 | 第20-22页 |
(一) 园艺治疗的历史起源 | 第20-21页 |
(二) 园艺治疗的发展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园艺治疗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一) 注意力恢复理论 | 第22-23页 |
(二) 压力缓解理论 | 第23页 |
(三) 生态系统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园艺治疗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 第24-27页 |
(一) 将园艺治疗应用于社会工作中的尝试 | 第24-25页 |
(二) 国内将园艺治疗应用于社会工作中的相关案例 | 第25-27页 |
第三章 P社区“青耕智造园”简介 | 第27-35页 |
第一节 P社区概况 | 第27-28页 |
(一) P社区所在城市以及社区的基本概况 | 第27页 |
(二) P社区内社工机构概况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青耕智造园”项目概况 | 第28-30页 |
(一) “青耕智造园”成立目的 | 第28-29页 |
(二) “青耕智造园”项目服务对象——社区青少年及老年人 | 第29-30页 |
第三节 “青耕智造园”的具体做法 | 第30-35页 |
(一) 针对P社区老年人的园艺治疗社会工作方法 | 第30-33页 |
(二) 针对P社区青少年的园艺治疗社会工作方法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以“青耕智造园”为例分析国内园艺治疗社会工作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 第35-39页 |
第一节 以“青耕智造园”为例分析园艺治疗社会工作方法的优势 | 第35-37页 |
(一) 园艺治疗对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有很强针对性 | 第35-36页 |
(二) 园艺治疗在老年社会工作中成效明显且无副作用 | 第36页 |
(三) 园艺治疗综合成本低 | 第36-37页 |
第二节 “青耕智造园”出现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一) 园艺治疗社会工作方法的成效难以量化 | 第37页 |
(二) 园艺治疗的推广发展缺少硬件及资金支持 | 第37-38页 |
(三) 园艺治疗的专业化程度低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园艺治疗在我国社会工作中运用的发展前景和对策建议 | 第39-46页 |
第一节 园艺治疗在我国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发展前景与推广 | 第39-42页 |
(一) 园艺治疗在我国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发展前景 | 第39-40页 |
(二) 园艺治疗在我国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推广 | 第40-42页 |
第二节 针对园艺治疗在我国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提出对策及建议 | 第42-46页 |
(一) 普及园艺治疗这一概念 | 第42-43页 |
(二) 结合国情增设园艺治疗的活动场所 | 第43-44页 |
(三) 增强社工工作者在园艺治疗上的专业化 | 第44-45页 |
(四) 量化园艺治疗在社会工作中的成效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