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青年写手的主体性嬗变--以《萌芽》(1956-2006)为考察对象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绪论第12-24页
 第一节 几个关键词的来源及界定第12-16页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由“80 后”写作引发的关于“青年”主体性的思考第16-18页
 第三节 问题的浮现——选题的意义及价值第18-20页
 第四节 问题的解决——本论文试图达到的具体目标和研究方法第20页
 第五节 学界研究现状分析第20-24页
第一章 询唤/异化/重构:国家意识形态询唤下的“异化”与“重构”(1956 年—1966 年)第24-52页
 第一节 《萌芽》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第24-37页
  一、 《萌芽》诞生的文学语境第24-27页
  二、 “编者的话”栏目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承接第27-31页
  三、 “理论”、“读者论坛”栏目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呼应第31-35页
  四、 “封面”、“插画”栏目的国家意识形态色彩第35-37页
 第二节 《萌芽》与青年写手之间第37-43页
  一、 编辑和文学青年共同创作的现象第37-39页
  二、 青年写手创作心理机制第39-40页
  三、 青年写手主体间关系重构第40-41页
  四、 青年与政治的心理同构第41-43页
 第三节 《萌芽》与接受者之间第43-52页
  一、 接受者的心理认同流程第43-46页
  二、 国家意识形态与接受者之间共生共存关系第46-52页
第二章 启蒙/回归/反思:渐趋弥合的主体姿态(1981 年—1989 年)第52-82页
 第一节 人道主义话语与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内在缠绕与矛盾第53-56页
 第二节 《萌芽》与现代化的意识形态之间第56-67页
  一、 《萌芽》复刊的时代背景第57-59页
  二、 《萌芽》的编辑理念与现代化意识形态之间第59-67页
 第三节 《萌芽》与 80 年代的青年写手的主体认同之间第67-78页
  一、 “个人话语”与“国家话语”的内在缠绕第68-72页
  二、 “启蒙理想”和“现实生活”的双重变奏第72-78页
 第四节 《萌芽》与读者之间第78-82页
第三章 裂变/分化/转型——渐次弥合的主体性的再度弥散(1990 年—1998 年)第82-98页
 第一节 青年文学市场化趋势与新的文学生产机制的发生环境第82-86页
  一、 市场经济与文学市场化的逻辑关联第82-83页
  二、 青年心理特征与文学市场化的意义同构第83-84页
  三、 国家政策推动下文学市场化的必然第84-86页
 第二节 《萌芽》应对文学市场化的两次改版举措第86-88页
  一、 1985—1995 年,曹阳摸索的“期刊与企业合作办刊”模式的尝试第86-87页
  二、 1996—1998 年,赵长天掀起的期刊定位的新变第87-88页
 第三节 《萌芽》开辟的青春文学家园第88-92页
  一、 时尚栏目的设置——形式革新带来的真实青春影象第88-89页
  二、 青春写作从类型化、典型化——个性化、日常化的叛逆转身第89-92页
 第四节 《萌芽》与读者的沟通交流第92-98页
  一、 “读者寄语”、“读者论坛”栏目体现出的重建主体间关系的可能第92-94页
  二、 《萌芽》泛文学定位隐含的读者审美霸权危机第94-98页
第四章 沟通/交流/对话——主体重构的可能(1999 年—2006 年)第98-130页
 第一节 《萌芽》与国家权力之间第98-109页
  一、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权力转换逻辑第99-101页
  二、 《萌芽》的产业化经营策略第101-106页
  三、 “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机制的背后第106-109页
 第二节 《萌芽》与青年写手之间第109-122页
  一、 “媒介”构建的对话平台——“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启的青年自由写作的可能第110-111页
  二、 “官方”开出的身份证明——“专家参与点评”带来的沟通与交流第111-112页
  三、 主体性彰显的“真性情”写作——对当下文学审美和写作领域的拓展第112-116页
  四、 “真性情”写作的内部分野——实力派/偶像派背后的权力关系之争第116-119页
  五、 权力之争背后——《萌芽》何为?第119-121页
  六、 “青春模式”——文学商业化的具体体现第121-122页
 第三节 《萌芽》与读者双向交流第122-130页
  一、 《萌芽》网站建立的真诚交流平台第123-124页
  二、 众多“读者参与”栏目的设置第124-125页
  三、 读者心理认同机制分析第125-130页
结语第130-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0页
附录第140-148页
后记第148-15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目录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淮南子》历史事象研究
下一篇:诗僧惠洪诗歌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