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IPO中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选题背景 | 第7页 |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国外研究 | 第8-10页 |
·国内研究 | 第10-12页 |
·本文研究出发点与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研究出发点 | 第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实证模型构建及变量定义 | 第13-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盈余管理理论研究 | 第15-24页 |
·盈余管理的定义 | 第15-16页 |
·盈余管理的原因 | 第16-18页 |
·企业业绩与高管薪酬 | 第16页 |
·公司利润与税收筹划 | 第16-17页 |
·规模融资与企业上市 | 第17页 |
·后续融资与增发配股 | 第17页 |
·特别处理与上市资格 | 第17页 |
·股票价格与盈余预测 | 第17-18页 |
·金融政策与契约成本 | 第18页 |
·其他动机 | 第18页 |
·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18-19页 |
·关联方交易 | 第18-19页 |
·巧用会计政策 | 第19页 |
·地方政府的扶持 | 第19页 |
·其他方法 | 第19页 |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策略 | 第19-20页 |
·收益最大化 | 第19页 |
·收益最小化 | 第19-20页 |
·收益平滑 | 第20页 |
·“清洗”收益 | 第20页 |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 | 第20-22页 |
·应计利润分离模型 | 第20-21页 |
·特定应计利润模型 | 第21页 |
·盈余频率分布模型 | 第21-22页 |
·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22-23页 |
·正面影响 | 第22页 |
·负面影响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我国上市公司IPO 中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 第24-41页 |
·我国A 股上市公司IPO 状况 | 第24-26页 |
·我国上市公司IPO 历程 | 第24页 |
·我国上市公司IPO 情况统计 | 第24-26页 |
·我国上市公司IPO 中盈余管理实证分析 | 第26-35页 |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标准 | 第26页 |
·实证模型构建及变量定义 | 第26-28页 |
·盈余管理工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8-35页 |
·对描述性统计结果的分析 | 第35-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监管的完善与创新 | 第41-55页 |
·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情况概述 | 第41-42页 |
·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及职责 | 第41页 |
·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的法规体系 | 第41-42页 |
·盈余管理行为监管的博弈分析 | 第42-47页 |
·博弈论的基础知识 | 第42-43页 |
·盈余管理行为监管的博弈分析 | 第43-45页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政府监管的博弈分析 | 第45-47页 |
·我国上市公司监管体系的不足 | 第47-49页 |
·管理主体的协调机制缺失 | 第47页 |
·监管准则的时滞性 | 第47页 |
·信息披露制度有名无实 | 第47页 |
·不能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 | 第47-48页 |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48页 |
·业绩评价指标单一 | 第48页 |
·会计制度存在缺陷 | 第48页 |
·审计缺乏独立性 | 第48-49页 |
·完善盈余管理监管机制的对策 | 第49-53页 |
·监管机构层面的完善措施 | 第49-50页 |
·法律法规层面的完善措施 | 第50-51页 |
·公司治理结构层面的完善措施 | 第51-52页 |
·中介机构层面的完善措施 | 第52-53页 |
·投资者层面的完善措施 | 第53页 |
·自律组织层面的完善措施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