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关于现代汉语反复体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对构式“V来V去”的研究 | 第10-11页 |
1.著作 | 第10页 |
2.专题论文 | 第10-11页 |
三、对构式“V了又V”的研究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3页 |
三、语料的选择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关于“反复体”的界定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 | 第14-20页 |
第一节 “反复体”的界定问题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对“V来V去”和“V了又V”反复体的判定 | 第15-17页 |
第三节 对相似概念的辨析 | 第17-20页 |
一、“反复”与“重复”的区别 | 第17-18页 |
二、“反复”与“重叠”的区别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构式“V来V去”和“V了又V”的构成成分及整体特征的对比 | 第20-58页 |
第一节 “V来V去”和“V了又V”的分类概说 | 第20-25页 |
一、“V来V去”的分类 | 第20-23页 |
二、“V了又V”的分类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对变量V的考察对比 | 第25-35页 |
一、“V”的语音特征对比 | 第25-30页 |
二、“V”的形式特征对比 | 第30-32页 |
三、“V”的语义特征对比 | 第32-35页 |
第三节 对常项的语义属性考察对比 | 第35-40页 |
一、“V来V去”中“来”和“去”的语义属性 | 第35-39页 |
二、“V了又V”中“又”的语义属性 | 第39-40页 |
第四节 “V来V去”和“V了又V”整体特征对比 | 第40-52页 |
一、句法功能的对比 | 第40-45页 |
二、语篇特征的对比 | 第45-52页 |
第五节 “V来V去”和“V了又V”格式语义比较 | 第52-58页 |
第三章 “V来V去”和“V了又V”构式的形成机制 | 第58-69页 |
第一节 “V来V去”和“V了又V”的历时发展过程的对比 | 第58-64页 |
一、“V来V去”的语法化过程 | 第58-60页 |
二、“V了又V”的语法化过程 | 第60-64页 |
第二节 “V来V去”和“V了又V”的语法化机制对比 | 第64-69页 |
一、“V来V去”语法化的机制 | 第64-66页 |
二、“V了又V”语法化的机制 | 第66-67页 |
三、“V来V去”和“V了又V”的语法化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67-69页 |
第四章 “V来V去”和“V了又V”的变式 | 第69-79页 |
第一节 “V来V去”的变式 | 第69-75页 |
一、“V来V去”(V_1=V_2)原型及其变式 | 第70-72页 |
二、“V_1来V_2去”(V_1≠V_2)原型及其变式 | 第72-74页 |
三、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二节 “V了又V”的扩展式及变式 | 第75-79页 |
一、“V_1了又V_2,V_2了又V_1”、“V_1了V_2,V_2了又V_1”与句法象似性 | 第75-77页 |
二、“V了又V”与“V_1了又V_2,V_2了又V_1”、“V_1了V_2,V_2了又V_1” | 第77-79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