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纳米银 | 第11-12页 |
1.1.1 纳米银的制备 | 第11页 |
1.1.2 纳米银的抗菌性能及抑菌机理 | 第11-12页 |
1.2 复合纳米银材料 | 第12-16页 |
1.2.1 壳聚糖-纳米银 | 第12-14页 |
1.2.2 淀粉-纳米银 | 第14-15页 |
1.2.3 纳米银复合抗菌剂的抗菌性 | 第15-16页 |
1.3 发光细菌 | 第16-20页 |
1.3.1 生物发光 | 第16-17页 |
1.3.2 发光细菌及发光机理 | 第17页 |
1.3.3 发光细菌lux基因 | 第17-19页 |
1.3.4 lux作为报告基因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壳聚糖-纳米银复合溶液的制备及表征 | 第22-35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3.1 壳聚糖-纳米银(CS-AgNPs)复合溶液的制备 | 第23页 |
2.3.2 影响纳米银粒径和浓度的因素 | 第23-24页 |
2.3.3 壳聚糖-纳米银复合溶液(CS-AgNPs)的测试表征 | 第24页 |
2.3.4 壳聚糖-纳米银(CS-AgNPs)复合溶液的稳定性测试 | 第24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4-34页 |
2.4.1 影响纳米银粒径和浓度的因素 | 第24-30页 |
2.4.1.1 壳聚糖(CS)浓度 | 第25-26页 |
2.4.1.2 乙酸(HAc)浓度 | 第26-27页 |
2.4.1.3 硝酸银(AgNO_3)浓度 | 第27-28页 |
2.4.1.4 反应时间 | 第28-29页 |
2.4.1.5 反应温度 | 第29-30页 |
2.4.2 壳聚糖-纳米银(CS-AgNPs)复合溶液的表征测试 | 第30-33页 |
2.4.2.1 紫外吸收光谱(UV-vis) | 第30-31页 |
2.4.2.2 透射电镜(TEM) | 第31页 |
2.4.2.3 粒径分析(DLS) | 第31-32页 |
2.4.2.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2页 |
2.4.2.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2-33页 |
2.4.3 壳聚糖-纳米银(CS-AgNPs)复合溶液的稳定性 | 第33-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淀粉-纳米银复合溶液的制备及表征 | 第35-46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35-36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3.3.1 淀粉-纳米银(ST-AgNPs)复合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3.3.2 影响纳米银粒径和浓度的因素 | 第36页 |
3.3.3 淀粉-纳米银(ST-AgNPs)复合溶液的测试表征 | 第36页 |
3.3.4 淀粉-纳米银(ST-AgNPs)复合溶液的稳定性测试 | 第36-37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3.4.1 影响纳米银粒径和浓度的因素 | 第37-40页 |
3.4.1.1 淀粉(ST)浓度 | 第37-38页 |
3.4.1.2 硝酸银(AgNO_3)浓度 | 第38页 |
3.4.1.3 反应时间 | 第38-39页 |
3.4.1.4 反应温度 | 第39-40页 |
3.4.2 淀粉-纳米银(ST-AgNPs)复合溶液的测试表征 | 第40-44页 |
3.4.2.1 紫外吸收(UV-vis) | 第40-41页 |
3.4.2.2 透射电镜(TEM) | 第41页 |
3.4.2.3 粒径分析(DLS) | 第41-42页 |
3.4.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2-43页 |
3.4.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3-44页 |
3.4.3 淀粉-纳米银(ST-AgNPs)复合溶液的稳定性 | 第44页 |
3.5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复合纳米银对lux基因重组发光菌抑菌作用的研究 | 第46-63页 |
4.1 前言 | 第46-47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4.2.1 试验菌株及试剂 | 第47-48页 |
4.2.2 主要试验仪器 | 第48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48-50页 |
4.3.1 复合纳米银对重组发光菌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48-49页 |
4.3.2 其他因素对诱导型重组发光菌生长的影响 | 第49页 |
4.3.3 抑菌圈试验 | 第49页 |
4.3.4 不同浓度复合纳米银对重组发光菌E.coliDPD2794发光的影响 | 第49页 |
4.3.5 不同浓度复合纳米银对重组发光菌E.coliTV1061发光的影响 | 第49页 |
4.3.6 不同浓度复合纳米银对重组发光菌E.coliDH5α发光的影响 | 第49页 |
4.3.7 不同浓度复合纳米银对重组发光菌E.coliTop10发光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8 经复合纳米银处理的重组发光菌表面形态特征 | 第50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50-62页 |
4.4.1 复合纳米银对重组发光菌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50-51页 |
4.4.2 其他因素对重组发光菌生长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3 抑菌圈试验 | 第52-53页 |
4.4.4 不同浓度复合纳米银对重组发光菌E.coliDPD2794发光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5 不同浓度复合纳米银对重组发光菌E.coliTV1061发光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6 不同浓度复合纳米银对重组发光菌E.coliDH5α发光的影响 | 第56页 |
4.4.7 不同浓度复合纳米银对重组发光菌E.coliTop10发光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8 经复合纳米银处理的重组发光菌表面形态特征 | 第57-62页 |
4.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页 |
5.2 创新点 | 第63-64页 |
5.3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