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结合梁斜拉桥静动力计算及索梁锚固区详细应力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斜拉桥概述 | 第10页 |
1.2 结合梁斜拉桥发展概况 | 第10-14页 |
1.3 结合梁斜拉桥的特点 | 第14-15页 |
1.4 工程背景 | 第15-17页 |
1.4.1 设计技术标准 | 第16页 |
1.4.2 主桥设计参数 | 第16-17页 |
1.4.3 主要材料 | 第17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8-26页 |
2.1 有限元建模基本原则 | 第18页 |
2.2 主梁的模拟 | 第18-19页 |
2.3 桥塔的模拟 | 第19页 |
2.4 斜拉索的模拟 | 第19-21页 |
2.5 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21-22页 |
2.6 桩–土作用的模拟 | 第22-23页 |
2.7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模拟 | 第23-24页 |
2.8 预应力的模拟 | 第24-25页 |
2.9 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 | 第25页 |
2.10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施工阶段计算分析 | 第26-37页 |
3.1 施工阶段划分 | 第26-29页 |
3.2 施工阶段位移计算分析 | 第29-31页 |
3.3 施工阶段应力计算分析 | 第31-36页 |
3.3.1 施工阶段主梁应力计算分析 | 第31-33页 |
3.3.2 施工阶段桥面板应力计算分析 | 第33页 |
3.3.3 施工阶段塔柱应力计算分析 | 第33-34页 |
3.3.4 施工阶段斜拉索应力计算分析 | 第34-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运营阶段计算分析 | 第37-51页 |
4.1 计算工况 | 第37页 |
4.2 活载作用计算分析 | 第37-41页 |
4.3 温度荷载作用计算分析 | 第41-44页 |
4.4 风荷载作用计算分析 | 第44-45页 |
4.5 各分项荷载作用计算汇总 | 第45-46页 |
4.6 荷载组合作用计算分析 | 第46-49页 |
4.7 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桥梁自振特性和地震响应计算分析 | 第51-68页 |
5.1 自振特性计算分析 | 第51-53页 |
5.1.1 自振特性计算理论 | 第51-52页 |
5.1.2 自振特性计算分析 | 第52-53页 |
5.2 反应谱地震响应计算分析 | 第53-59页 |
5.2.1 反应谱分析理论 | 第53-54页 |
5.2.2 输入地震动 | 第54页 |
5.2.3 反应谱振型分析 | 第54-56页 |
5.2.4 反应谱地震响应分析 | 第56-59页 |
5.3 时程地震响应计算分析 | 第59-64页 |
5.3.1 时程分析理论 | 第59-60页 |
5.3.2 输入地震波 | 第60-61页 |
5.3.3 线性时程计算分析 | 第61-64页 |
5.4 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计算结果对比 | 第64-66页 |
5.4.1 位移响应对比 | 第64-65页 |
5.4.2 内力响应对比 | 第65-66页 |
5.5 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斜拉桥索梁锚固区详细应力分析 | 第68-78页 |
6.1 索梁锚固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8-70页 |
6.1.1 钢锚箱构造 | 第68-69页 |
6.1.2 钢锚箱的模拟 | 第69页 |
6.1.3 荷载组合 | 第69-70页 |
6.2 恒载作用下索梁锚固区详细应力分析 | 第70-72页 |
6.3 恒载加活载作用下索梁锚固区详细应力分析 | 第72-73页 |
6.4 钢锚箱板件参数分析 | 第73-77页 |
6.4.1 锚垫板厚度分析 | 第73-75页 |
6.4.2 锚固板厚度分析 | 第75-77页 |
6.5 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