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上位抑制基因的精细定位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词表第12-13页
1 文献综述第13-35页
    1.1 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保持途径研究进展第13-21页
        1.1.1 利用性状标记第13-17页
            1.1.1.1 苗期或种子性状标记第13-15页
            1.1.1.2 抗除草剂性状标记第15-17页
        1.1.2 条件型细胞核雄性不育第17-18页
            1.1.2.1 光温敏核不育第17页
            1.1.2.2 功能雄性不育第17页
            1.1.2.3 化学复雄第17-18页
        1.1.3 培育完全保持系第18-21页
            1.1.3.1 培育临保系第18页
            1.1.3.2 培育永久保持系第18-21页
    1.2 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应用第21-26页
        1.2.1 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遗传及应用模式第21-22页
            1.2.1.1 双基因隐性核不育第21页
            1.2.1.2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第21-22页
        1.2.2 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第22-24页
        1.2.3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不育两型系及临保系第24-25页
        1.2.4 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第25-26页
    1.3 植物基因图位克隆的基本技术环节第26-30页
        1.3.1 目标基因的初步定位和精细定位第27-28页
        1.3.2 构建目标基因区域的物理图谱和确定候选基因第28-29页
        1.3.3 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第29-30页
    1.4 甘蓝型油菜基因的图位克隆第30-34页
        1.4.1 甘蓝型油菜基因图位克隆的挑战性第30-31页
        1.4.2 甘蓝型油菜基因图位克隆的策略第31-34页
            1.4.2.1 BSA法结合AFLP技术第31-32页
            1.4.2.2 芸薹属遗传图谱整合第32页
            1.4.2.3 比较作图第32-33页
            1.4.2.4 亚基因组染色体步行第33-34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4-3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5-39页
    2.1 试验材料第35页
    2.2 群体的构建第35页
    2.3 分子标记分析第35-38页
        2.3.1 DNA的提取和样品池的构建第35-36页
        2.3.2 AFLP标记分析第36页
        2.3.3 SCAR标记分析第36-37页
        2.3.4 SSR标记分析第37页
        2.3.5 IP标记分析第37-38页
    2.4 遗传连锁分析第38-39页
3 结果和分析第39-57页
    3.1 群体的育性调查第39-40页
    3.2 AFLP标记的开发第40-42页
    3.3 SCAR标记的转化第42-48页
        3.3.1 SCAR标记的直接转化第42-43页
        3.3.2 SCAR标记的间接转化第43-48页
    3.4 SSR标记的鉴定和开发第48-50页
        3.4.1 SSR标记的鉴定第48页
        3.4.2 SSR标记的开发第48-50页
    3.5 拟南芥共线性区间的鉴定和IP标记的开发第50-54页
        3.5.1 拟南芥共线性区间的鉴定第50-52页
        3.5.2 IP标记的开发第52-54页
    3.6 esp基因的精细定位第54-55页
    3.7 甘蓝型油菜和拟南芥在esp区间的微观共线性分析第55-57页
4 讨论第57-63页
    4.1 esp区间的比较作图分析第57-59页
    4.2 IP标记的开发第59-60页
    4.3 不同群体的定位结果比较第60-61页
    4.4 候选基因策略的局限性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85页
致谢第85-86页
附录1 AFLP标记的PCR walking引物第86-87页
附录2 根据白菜BAC序列开发的SSR标记第87-89页
附录3 作者简介和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次贷危机视野下的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清代乾隆朝督抚贪贿犯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