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汽车的碰撞安全性 | 第11-12页 |
1.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汽车的碰撞安全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汽车碰撞安全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汽车零部件设计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经验法 | 第15页 |
1.3.2 模拟碰撞试验方法 | 第15-16页 |
1.3.3 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 | 第16-17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显式有限元理论和正交试验设计 | 第18-31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显式有限元理论 | 第18-26页 |
2.2.1 非线性问题 | 第18-19页 |
2.2.2 算法问题和时间积分 | 第19-23页 |
2.2.3 材料模型问题 | 第23-25页 |
2.2.4 沙漏问题 | 第25-26页 |
2.3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6-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螺纹剪切吸能装置设计思路的确定 | 第31-41页 |
3.1 拟采取的螺纹剪切吸能装置的结构方案 | 第31-36页 |
3.1.1 吸能螺纹的设计思路 | 第32页 |
3.1.2 静态螺纹剪切力的推导 | 第32-36页 |
3.2 中空螺杆保直性分析的思路 | 第36-40页 |
3.2.1 中空等效圆柱杆静力挠度理论分析 | 第37-39页 |
3.2.2 装置的轻量化理论模型探索 | 第39-40页 |
3.3 吸能装置优化设计的整体思路 | 第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外螺纹参数的正交优化设计 | 第41-50页 |
4.1 概述 | 第41页 |
4.2 矩形螺纹的建模技术 | 第41-44页 |
4.2.1 螺旋线方程的推导 | 第41-42页 |
4.2.2 矩形螺纹剪切吸能装置动态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4.2.3 矩形螺纹正撞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4.3 外螺纹参数的正交优化设计 | 第44-49页 |
4.3.1 趋势分析 | 第44-47页 |
4.3.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48页 |
4.3.3 最优参考值的仿真分析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中空螺杆的正交优化设计 | 第50-55页 |
5.1 概述 | 第50页 |
5.2 螺杆的正交优化设计 | 第50-54页 |
5.2.1 螺杆的受载情况 | 第50-51页 |
5.2.2 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51页 |
5.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5.2.4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2-53页 |
5.2.5 最佳参数验证 | 第53-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紧固螺栓和轻量化设计 | 第55-61页 |
6.1 概述 | 第55-58页 |
6.2 装置的轻量化设计初探 | 第58-60页 |
6.2.1 螺杆的轻量化设计的理论模型 | 第58-59页 |
6.2.2 材料的选用 | 第59-6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7.1 论文总结及结论 | 第61-6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攻读所示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附录B 装置结构示意图 | 第68-69页 |
附录C 螺旋线和双线螺纹网格划分 APDL | 第69-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