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制度的相关理论 | 第18-31页 |
2.1 中小企业的内涵及特点 | 第18-21页 |
2.1.1 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2 中小企业的特点 | 第19-20页 |
2.1.3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 第20-21页 |
2.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 第21-25页 |
2.2.1 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局限 | 第21-23页 |
2.2.2 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23-24页 |
2.2.3 市场环境不健全 | 第24-25页 |
2.3 商业银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制度的意义 | 第25-28页 |
2.3.1 有效减少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 | 第25-26页 |
2.3.2 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 第26-27页 |
2.3.3 有利于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 第27-28页 |
2.4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现状 | 第28-31页 |
2.4.1 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足 | 第29页 |
2.4.2 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成本高 | 第29页 |
2.4.3 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比偏低 | 第29-31页 |
第3章 包商银行宁波分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约束分析 | 第31-43页 |
3.1 包商银行成立的背景 | 第31-32页 |
3.2 包商银行宁波分行发展现状 | 第32-37页 |
3.2.1 包商银行宁波分行主要业务 | 第32-34页 |
3.2.2 包商银行宁波分行经营状况 | 第34-36页 |
3.2.3 包商银行宁波分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第36-37页 |
3.3 包商银行宁波分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制度分析 | 第37-39页 |
3.3.1 盈利模式中的制度支持 | 第37-38页 |
3.3.2 运作模式中旳制度支持 | 第38页 |
3.3.3 风险控制和管理中的制度支持 | 第38-39页 |
3.3.4 监管制度支持 | 第39页 |
3.4 包商银行宁波分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约束分析 | 第39-43页 |
3.4.1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足 | 第39-41页 |
3.4.2 一些制度中仍然体现着传统观念的偏见 | 第41页 |
3.4.3 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制度不健全 | 第41-42页 |
3.4.4 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制度不灵活 | 第42-43页 |
第4章 包商银行宁波分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创新的途径与实施 | 第43-53页 |
4.1 构建独立中小企业核算机制,扩大服务范围 | 第43-45页 |
4.1.1 建立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重点开展中小企业业务核算 | 第43-44页 |
4.1.2 成立相应基金,提供多种服务 | 第44-45页 |
4.2 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承诺业务,促进中小企业资金流动 | 第45-47页 |
4.2.1 建立融资信用担保,降低贷款承诺业务成本 | 第45-46页 |
4.2.2 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制定等级贷款承诺费率 | 第46页 |
4.2.3 借鉴国外经验,降低违约风险 | 第46-47页 |
4.3 加快业务创新,分散信贷风险 | 第47-50页 |
4.3.1 树立创新意识,拓宽金融服务范围 | 第47页 |
4.3.2 创新贷款业务品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 第47-49页 |
4.3.3 探索自助金融服务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 第49页 |
4.3.4 创新信用贷款模式,降低信贷风险 | 第49-50页 |
4.4 提高信贷力度,提供快速决策机制 | 第50-51页 |
4.4.1 完善信用评级制度,获取有效企业信息 | 第50-51页 |
4.4.2 建立融资信用保险制度,降低贷款风险 | 第51页 |
4.4.3 完善信用记录制度,提高中小企业信用 | 第51页 |
4.5 注重内部审计,建立内部审计运作体系 | 第51-53页 |
4.5.1 建立垂直、独立、有效的一级内部审计体制,充分发挥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 第52页 |
4.5.2 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运作体系 | 第52页 |
4.5.3 注重审计成果的应用 | 第52-53页 |
第5章 创新点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