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第1章 北朝伪经《提谓波利经》 | 第9-17页 |
1.1 《提谓波利经》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9-13页 |
1.1.1 太武帝灭法 | 第9-11页 |
1.1.2 文成帝复法 | 第11-13页 |
1.2 《提谓波利经》的性质、线索、版本与流传 | 第13-17页 |
1.2.1 《提谓波利经》的性质 | 第13页 |
1.2.2 《提谓波利经》的线索 | 第13-14页 |
1.2.3 《提谓波利经》的版本 | 第14-15页 |
1.2.4 《提谓波利经》的流传 | 第15-17页 |
第2章 《提谓波利经》的理论依据 | 第17-23页 |
2.1 总论五戒、五方、五行、五常、五星、五帝、五藏 | 第17-18页 |
2.2 儒佛交融 | 第18-19页 |
2.2.1 五方、五行、五常 | 第18页 |
2.2.2 酒戒与五常 | 第18-19页 |
2.3 儒道相通 | 第19-21页 |
2.3.1 五戒与"道" | 第19-20页 |
2.3.2 五戒、五方、五藏 | 第20-21页 |
2.4 三教圆融 | 第21-23页 |
2.4.1 五戒神微妙成百身 | 第21-22页 |
2.4.2 佛说五藏与五常 | 第22-23页 |
第3章 《提谓波利经》的修持方法 | 第23-28页 |
3.1 佛儒交融 | 第23-25页 |
3.1.1 五道行因果与五常 | 第23页 |
3.1.2 戒与忠孝等同论 | 第23-24页 |
3.1.3 持斋与汉儒月令 | 第24-25页 |
3.2 佛道相通 | 第25-28页 |
3.2.1 持斋与增寿益算之说 | 第25-26页 |
3.2.2 岁三斋、八王日与善恶寿算 | 第26-28页 |
第4章 佛教自身的学说与太山信仰 | 第28-37页 |
4.1 佛教学说 | 第28-31页 |
4.1.1 五戒成佛说 | 第28-29页 |
4.1.2 心性学说 | 第29-30页 |
4.1.3 戒与戒师 | 第30-31页 |
4.2 《提谓波利经》与太山信仰 | 第31-37页 |
4.2.1 太山信仰 | 第31-34页 |
4.2.2 《提谓波利经》与太山信仰的联系 | 第34-37页 |
结语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