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政策评估--以北京市大学生村官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9-10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2.1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综述 | 第12-15页 |
2.1.1 对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内容的综述 | 第12-13页 |
2.1.2 对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方法的综述 | 第13-15页 |
2.2 对大学生村官相关研究的综述 | 第15-18页 |
2.2.1 对大学生村官相关研究内容的综述 | 第15-16页 |
2.2.2 对大学生村官相关研究方法的综述 | 第16-18页 |
3 模型建立与方案设计 | 第18-30页 |
3.1 大学生村官政策概述 | 第18-20页 |
3.1.1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背景 | 第18-19页 |
3.1.2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利弊分析 | 第19-20页 |
3.2 北京市大学生村官政策评估模型建立 | 第20-25页 |
3.2.1 在不同评估标准下的评估模型 | 第20-21页 |
3.2.2 各评估模型对比分析 | 第21-22页 |
3.2.3 对北京市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估模型选择 | 第22-23页 |
3.2.4 相关利益人的选择 | 第23-24页 |
3.2.5 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24-25页 |
3.3 研究方案设计 | 第25-28页 |
3.3.1 政策制定者 | 第25-26页 |
3.3.2 大学生村官 | 第26页 |
3.3.3 村干部、村民 | 第26-27页 |
3.3.4 大学毕业生、学校 | 第27-28页 |
3.3.5 相关接收单位 | 第28页 |
3.3.6 学者、新闻媒体 | 第28页 |
3.4 小结 | 第28-30页 |
4 研究分析 | 第30-43页 |
4.1 研究结果的呈现 | 第30-41页 |
4.1.1 对政策制定者的研究结果 | 第30-31页 |
4.1.2 对大学生村官的研究结果 | 第31-38页 |
4.1.3 对村干部、村民的研究结果 | 第38-39页 |
4.1.4 对大学毕业生、学校的研究结果 | 第39-40页 |
4.1.5 对相关接收单位的研究结果 | 第40-41页 |
4.2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41-43页 |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43-48页 |
5.1 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5.2 相关政策建议 | 第44-46页 |
5.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附录A:关于北京市大学生村官生存现状调查问卷 | 第52-55页 |
附录B:对村干部、村民的访谈提纲 | 第55-5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详细摘要 | 第57-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