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1章 诉前调解制度的概述 | 第10-19页 |
1.1 诉前调解的含义与特征 | 第10-12页 |
1.1.1 诉前调解的含义 | 第10-11页 |
1.1.2 诉前调解的特征 | 第11-12页 |
1.2 诉前调解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关系 | 第12-14页 |
1.2.1 诉前调解与诉讼调解的区别 | 第12-13页 |
1.2.2 诉前调解与人民调解的区别 | 第13-14页 |
1.3 诉前调解的理论价值和制度伦理 | 第14-16页 |
1.3.1 诉前调解的理论价值 | 第14-15页 |
1.3.2 诉前调解的制度伦理 | 第15-16页 |
1.4 诉前调解的功能 | 第16-19页 |
1.4.1 诉前调解有利于提高法院的工作效率,节约社会成本 | 第16-17页 |
1.4.2 诉前调解的模式有利于当事人合意的自由形成 | 第17页 |
1.4.3 诉前调解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秩序 | 第17-19页 |
第2章 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诉前调解制度的分析 | 第19-24页 |
2.1 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诉前调解模式 | 第19-22页 |
2.1.1 社会职能模式的诉前调解 | 第19页 |
2.1.2 司法ADR 模式的诉前调解 | 第19-20页 |
2.1.3 两者实践中的诉前调解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0-22页 |
2.2 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诉前调解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2.2.1 诉前调解的前置性缺乏法律上的保障 | 第22-23页 |
2.2.2 对于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社会认同度还不够 | 第23页 |
2.2.3 诉讼程序和诉前调解机制之间的衔接配合仍需加强 | 第23-24页 |
第3章 我国诉前调解机制建构的设想 | 第24-40页 |
3.1 建立我国诉前调解制度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3.1.1 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得不到法律的充分保障 | 第24页 |
3.1.2 无法满足纠纷类型的多元化对纠纷解决机制提出的新要求 | 第24-25页 |
3.1.3 不利于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25页 |
3.2 我国诉前调解机制建构的前提 | 第25-28页 |
3.2.1 调解的正当性前提 | 第25-26页 |
3.2.2 调解程序的非诉化 | 第26页 |
3.2.3 调解基本模式的改革 | 第26-28页 |
3.3 相应制度的构建 | 第28-31页 |
3.3.1 改革我国法院的调解组织 | 第28-29页 |
3.3.2 考虑设立庭前会议制度 | 第29-30页 |
3.3.3 重新划分我国法官的功能 | 第30-31页 |
3.4 构建我国诉前调解机制的设想 | 第31-40页 |
3.4.1 诉前调解的原则 | 第31-34页 |
3.4.2 诉前调解的程序 | 第34-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