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际空间要素生产率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研究创新 | 第18页 |
·研究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34页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空间要素 | 第19-22页 |
·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脉络 | 第19-21页 |
·空间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 | 第22-32页 |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 | 第23-25页 |
·区域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 | 第25-29页 |
·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 | 第29-32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空间要素生产率理论、方法与模型 | 第34-45页 |
第一节 空间要素生产率研究理论基础 | 第34-38页 |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 第34-37页 |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空间要素生产率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空间计量模型 | 第38-40页 |
·聚类分析法 | 第40-41页 |
第三节 空间要素生产率模型与变量 | 第41-45页 |
·空间要素生产率模型构建 | 第41-43页 |
·我国省际空间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变量选取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 第45-63页 |
第一节 指标变量描述 | 第45-53页 |
·国内生产总值 | 第45-46页 |
·资本存量 | 第46-50页 |
·劳动力 | 第50-52页 |
·空间要素配置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GLS测算 | 第53-58页 |
·Hausman检验 | 第53-54页 |
·我国省际投入产出的GLS估计 | 第54页 |
·GLS估计下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 | 第54-58页 |
第三节 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GWR测算 | 第58-63页 |
·空间异质性分析 | 第58页 |
·我国省际投入产出的GWR估计 | 第58-60页 |
·GWR估计下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 | 第60-63页 |
第五章 我国省际空间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析 | 第63-74页 |
第一节 我国省际空间要素生产率 | 第63-68页 |
·我国省际空间要素生产率测算 | 第63-66页 |
·我国省际空间要素生产率聚类分析 | 第66-68页 |
第二节 我国省际空间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 第68-74页 |
·我国省际空间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 | 第68-71页 |
·我国省际空间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聚类分析 | 第71-74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4-81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74-77页 |
·我国省际经济增长相对粗放 | 第74页 |
·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省际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 | 第74-75页 |
·我国省际空间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 | 第75-76页 |
·我国省际空间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上升 | 第76-77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77-81页 |
·发挥全要素生产率源泉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 第77-78页 |
·重视空间要素作用,加快区域开放与合作 | 第78-79页 |
·重视空间差异性,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