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环境类激素的污染现状 | 第10页 |
1.1.2 双酚A的简介 | 第10-11页 |
1.1.3 双酚A的残留现状 | 第11-12页 |
1.2 双酚A的检测方法 | 第12-14页 |
1.3 多孔硅电极简介 | 第14-16页 |
1.3.1 多孔硅微结构的特征及其化学组成 | 第14页 |
1.3.2 多孔硅的制备 | 第14-15页 |
1.3.3 多孔硅的应用研究 | 第15-16页 |
1.4 目前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 循环伏安法 | 第17-18页 |
1.5.1 循环伏法的介绍 | 第17页 |
1.5.2 循环伏安法的原理 | 第17页 |
1.5.3 循环伏安法的应用 | 第17-18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内容 | 第18-20页 |
1.6.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 | 第18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多孔硅电极的制备及修饰 | 第20-29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20-21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0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2.1.3 试剂配制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1 多孔硅电极的制备 | 第21页 |
2.2.2 多孔硅电极纳米碳的修饰 | 第21-22页 |
2.2.3 多孔硅电极纳米金的修饰 | 第2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28页 |
2.3.1 刻蚀电流强度对多孔硅电极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2 碳源浓度对多孔硅电极纳米碳修饰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3 多孔硅电极元素的表征 | 第24-26页 |
2.3.4 纳米金修饰多孔硅对BPA电化学反应的影响 | 第26-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双酚A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29-35页 |
3.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29-30页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9页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9-30页 |
3.1.3 试剂配制 | 第30页 |
3.1.3.1 NaCl、KCl、NaNO_3、KNO_3、K_2SO_4、Na_2SO_4、PBS底液的配制 | 第30页 |
3.1.3. 2 配制不同PH值的PBS底液 | 第30页 |
3.1.3. 3 配制不同PH值的双酚A底液 | 第30页 |
3.2 实验内容 | 第30-31页 |
3.2.1 电化学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3.2.2 BPA测定条件的优化 | 第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3.3.1 缓冲液的选择 | 第31-32页 |
3.3.2 缓冲液PH值的选择 | 第32-33页 |
3.3.3 扫速的选择 | 第33-34页 |
3.3.4 富集时间的选择 | 第34页 |
3.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塑料中BPA的检测 | 第35-39页 |
4.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5-36页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4.1.3 试剂配制 | 第35-36页 |
4.2 实验内容 | 第36页 |
4.2.1 实验材料的处理 | 第36页 |
4.2.2 BPA检测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6页 |
4.2.3 样品中回收率的测定 | 第3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6-38页 |
4.3.1 BPA检测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6-38页 |
4.3.2 样品中回收率的测定 | 第38页 |
4.4 小结 | 第38-39页 |
全文总结 | 第3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39-40页 |
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