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高校虚拟科研团队及其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2.1 虚拟团队 | 第16-17页 |
2.1.1 虚拟团队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1.2 虚拟团队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页 |
2.2 高校虚拟科研团队 | 第17-20页 |
2.2.1 高校虚拟科研团队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2 高校虚拟科研团队的特征 | 第18-19页 |
2.2.3 高校虚拟科研团队与传统科研团队的区别 | 第19-20页 |
2.3 绩效评价 | 第20-21页 |
2.3.1 绩效的涵义 | 第20-21页 |
2.3.2 绩效评价的内涵 | 第21页 |
2.4 虚拟团队的绩效评价 | 第21-24页 |
2.4.1 虚拟团队绩效的内涵 | 第22-23页 |
2.4.2 虚拟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 | 第23页 |
2.4.3 虚拟团队绩效的评估方法 | 第23-24页 |
2.5 平衡计分卡 | 第24-26页 |
2.5.1 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理论 | 第24-25页 |
2.5.2 平衡计分卡在高校及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2.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26-28页 |
第3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虚拟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40页 |
3.1 绩效考核方法的确定 | 第28-29页 |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9-31页 |
3.3 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1-36页 |
3.3.1 虚拟科研团队经济效益维度指标设计 | 第32-33页 |
3.3.2 虚拟科研团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维度指标设计 | 第33-34页 |
3.3.3 虚拟科研团队的社会效益维度指标设计 | 第34-35页 |
3.3.4 虚拟科研团队学习和人才培养维度指标设计 | 第35-36页 |
3.4 指标体系的形成 | 第36-40页 |
3.4.1 设计指标的调研阶段 | 第36页 |
3.4.2 整合指标形成高校虚拟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阶段 | 第36-40页 |
第4章 高校虚拟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0-55页 |
4.1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第40-43页 |
4.1.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40页 |
4.1.2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原理 | 第40-43页 |
4.2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3-54页 |
4.2.1 评价模型 | 第43-44页 |
4.2.2 确定各绩效考评指标权重 | 第44-51页 |
4.2.3 绩效考核标准的确定 | 第51-54页 |
4.3 高校虚拟科研团队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 第54-55页 |
第5章 D高校虚拟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价应用分析 | 第55-60页 |
5.1 D高校虚拟科研团队简要介绍 | 第55页 |
5.2 D高校虚拟科研团队原有绩效评价方法简介 | 第55-56页 |
5.3 D团队应用高校虚拟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5.4 高校虚拟科研团队绩效评价的应用启示 | 第58-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 | 第67-68页 |
附录A 关于指标体系设计的问卷调查 | 第68-70页 |
附录B 高校虚拟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