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整车设计与计算论文

基于无障碍理念的下肢残障者自驾汽车使用方式和辅助功能的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0-12页
        1.1.1 无障碍理念的提出与应用第10-11页
        1.1.2 下肢残障者自驾汽车的产生背景第11页
        1.1.3 课题中下肢残障者的概念第11-12页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现状及发展研究第12-16页
        1.2.1 发达国家下肢残障者自驾汽车的发展第12-14页
        1.2.2 我国下肢残障者自驾汽车发展现状第14页
        1.2.3 促进课题研究的现有技术与新型技术综合分析第14-16页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4 课题研究内容第17页
    1.5 课题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下肢残障者自驾汽车用户调研与产品定位第18-26页
    2.1 下肢残障使用者调研第18-21页
        2.1.1 下肢残障使用者设定及问卷调查第18-21页
        2.1.2 问卷调查总结第21页
    2.2 下肢残障用户行为与心理研究第21-24页
        2.2.1 目标用户行为分析与汽车驾驶行为第21-22页
        2.2.2 下肢残障用户心理分析与汽车驾驶心理第22-23页
        2.2.3 下肢残障用户的驾驶认知行为第23-24页
    2.3 需求分析与产品定位第24-26页
        2.3.1 用户需求分析第24-25页
        2.3.2 产品设计定位第25-26页
第三章 下肢残障者自驾汽车室内设施使用方式的无障碍要素研究第26-33页
    3.1 功能导向的无障碍要素提出及应用第26-30页
        3.1.1 功能实现的平等要素第26-27页
        3.1.2 功能导向的体验性要素第27-30页
    3.2 相关要素的相容性研究第30-33页
        3.2.1 理论上的相容性第30页
        3.2.2 技术上的相容性第30-31页
        3.2.3 设计上的相容性第31-33页
第四章 下肢残障者自驾汽车的内室空间关系研究第33-41页
    4.1 下肢残障者自驾汽车内室总体空间布局分析第33-35页
    4.2 基于下肢残障者自驾汽车使用功能的室内尺度分析第35-41页
        4.2.1 附加轮椅功能的驾驶座椅设计参数第35-40页
        4.2.2 内室的空间关系第40-41页
第五章 基于下肢残障者行为方式的内室功能模块划分第41-51页
    5.1 下肢残障者自驾汽车内室功能系统模块划分原则第41-42页
    5.2 基于下肢残障者行为结构的汽车内部系统功能模块化分析第42-51页
        5.2.1 驾驶者操作模块的设计研究第42-46页
            5.2.1.1 驾驶操作的使用行为障碍分析第42-44页
            5.2.1.2 驾驶操作的功能模块划分第44-46页
        5.2.2 驾驶者及乘员的乘坐模块研究第46-49页
            5.2.2.1 乘坐模块的使用行为障碍分析第46-47页
            5.2.2.2 乘坐区的功能模块划分第47-49页
        5.2.3 储物模块的设计研究第49-51页
            5.2.3.1 储物模块的使用行为障碍分析第49-50页
            5.2.3.2 储物区功能模块划分第50-51页
第六章 基于下肢残障者驾驶操作负荷的任务分配研究第51-55页
    6.1 驾驶认知行为与驾驶思维工作量模型对下肢残障者自行驾驶的重要性第51-53页
        6.1.1 驾驶认知行为与下肢残障者自行驾驶的关系第51-52页
        6.1.2 驾驶思维工作量模型与驾驶方式及辅助功能的关系第52-53页
    6.2 驾驶行为中机器人辅助与人的驾驶的任务分配第53-55页
        6.2.1 下肢残障者的驾驶操作第53页
        6.2.2 智能辅助驾驶操作第53-55页
第七章 设计方案第55-69页
    7.1 设计方案综述设定第55页
    7.2 设计方案说明及展示第55-69页
        7.2.1 驾驶操控区第55-59页
        7.2.2 乘坐区第59-66页
        7.2.3 储物区第66-69页
第八章 结论第69-71页
    8.1 论文总结第69页
    8.2 尚存问题第69页
    8.3 未来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附录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力发电机组振动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汽车电子控制产品无铅焊接工艺的可靠性研究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