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23页 |
一、学术史的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 第14-20页 |
二、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20-23页 |
上编 家族论 | 第23-90页 |
第一章 周室后裔:琅邪王氏家族溯源 | 第23-38页 |
第一节 王氏起源 | 第23-27页 |
第二节 家族郡望 | 第27-33页 |
一、先秦汉魏时期琅邪地理沿革 | 第27-29页 |
二、齐鲁文化的交汇地 | 第29-32页 |
三、门第的高贵标帜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家族凝成 | 第33-38页 |
一、新出门户 | 第34-36页 |
二、编修族谱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簪缨世家: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家族之历史变迁 | 第38-90页 |
第一节 门第确立与提升:魏和西晋 | 第38-53页 |
一、孝悌立德 | 第39-43页 |
二、“一世龙门” | 第43-48页 |
附:王祥生卒年考证 | 第48-53页 |
第二节 王马共天下:东晋 | 第53-70页 |
一、中兴晋室——家族鼎盛 | 第54-58页 |
二、王敦之乱——盛衰转折 | 第58-62页 |
三、士族相争——政治困境 | 第62-70页 |
第三节 家族式微:南北朝 | 第70-81页 |
一、皇权回归与家族政治的衰微 | 第71-80页 |
二、流寓北朝的琅邪王氏子弟 | 第80-81页 |
第四节 士族门第的维系——以琅邪王氏家族为中心的考察 | 第81-90页 |
一、家教门风 | 第81-86页 |
二、高门联姻 | 第86-90页 |
中编 文化论 | 第90-148页 |
第三章 齐鲁奇葩: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渊源 | 第90-98页 |
第一节 对鲁文化的传承 | 第91-94页 |
一、崇儒守礼 | 第91-93页 |
二、修齐治平 | 第93-94页 |
第二节 对齐文化的传承 | 第94-98页 |
一、因时而变 | 第94-95页 |
二、用人唯才 | 第95-98页 |
第四章 释道双修: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家族之宗教信仰 | 第98-115页 |
第一节 琅邪王氏与佛教 | 第98-112页 |
一、与佛僧的交游 | 第98-106页 |
二、推进佛教在中国传播 | 第106-110页 |
三、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佛教信仰 | 第110-112页 |
第二节 琅邪王氏与道教 | 第112-115页 |
一、服药养生 | 第112-113页 |
二、企慕神仙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累世风流: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家族之艺术成就 | 第115-128页 |
第一节 书法 | 第115-125页 |
一、世擅书艺 | 第115-117页 |
二、书论繁盛 | 第117-125页 |
第二节 绘画、音乐及其他 | 第125-128页 |
一、绘画 | 第125-126页 |
二、音乐与其他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青箱之学: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家族之学术成就 | 第128-148页 |
第一节 经学 | 第128-138页 |
一、世代相传 | 第130-131页 |
二、尤善礼仪 | 第131-138页 |
第二节 史学 | 第138-143页 |
一、史著众多 | 第138-141页 |
二、新部门的开拓 | 第141-143页 |
第三节 玄学 | 第143-148页 |
一、注释玄典 | 第144-145页 |
二、发言玄远 | 第145-148页 |
下编 文学论 | 第148-246页 |
第七章 “人人有集”: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文人与文学综论 | 第148-155页 |
第一节 琅邪王氏书录 | 第148-152页 |
第二节 世擅雕龙 | 第152-155页 |
第八章 文学自觉:魏晋琅邪王氏文人与文学 | 第155-187页 |
第一节 魏晋琅邪王氏现存文学作品总目 | 第155-160页 |
第二节 诗歌 | 第160-164页 |
一、善制新声 | 第160-162页 |
二、描摹山水 | 第162-164页 |
第三节 散文 | 第164-169页 |
一、章表奏议 | 第164-166页 |
二、书信 | 第166-169页 |
第四节 辞赋 | 第169-171页 |
第五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 第171-187页 |
一、生卒年考论 | 第171-175页 |
二、兰亭唱和 | 第175-181页 |
三、杂帖及其他 | 第181-187页 |
第九章 追求新变:南朝琅邪王氏文人与文学 | 第187-228页 |
第一节 南朝琅邪王氏现存文学作品总目 | 第187-199页 |
第二节 诗歌 | 第199-203页 |
一、应制奉和诗 | 第199-201页 |
二、赠答送别诗 | 第201-203页 |
第三节 散文 | 第203-208页 |
一、章表奏策 | 第203-205页 |
二、书信笺赞 | 第205-206页 |
三、哀吊文 | 第206-208页 |
第四节 辞赋 | 第208-210页 |
第五节 王融与永明文学 | 第210-228页 |
一、永明体的首倡与践履——王融诗歌分析 | 第211-225页 |
二、散文与辞赋 | 第225-228页 |
第十章 南北融合:北朝琅邪王氏文人与文学 | 第228-246页 |
第一节 北朝琅邪王氏现存文学作品总目 | 第228-231页 |
第二节 王褒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 第231-246页 |
一、生卒年考论 | 第231-235页 |
二、历代学者对王褒道德评价的几点误区 | 第235-241页 |
三、王褒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 第241-246页 |
结语 | 第246-247页 |
附录一: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世系表 | 第247-253页 |
附录二: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文士系年 | 第253-264页 |
附录三: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文学作品辑补 | 第264-277页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277-289页 |
后记 | 第289-29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2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