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古代小说论文--《水浒》研究与评论论文

水浒小说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4页
绪论第14-29页
 一、“水浒小说”释义第14-20页
 二、水浒小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20-27页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意义与方法第27-29页
第一章 水浒小说概述第29-49页
 第一节 水浒小说的历史第29-39页
  一、水浒小说的形成第29-30页
  二、水浒小说的发展第30-32页
  三、水浒小说的成熟第32-35页
  四、水浒小说的演进第35-38页
  五、水浒小说的衰变第38-39页
 第二节 水浒小说的特点第39-49页
  一、水浒小说是末世小说第40-43页
  二、水浒小说是政治小说第43-49页
第二章 水浒小说的题材第49-76页
 第一节 题材研究综述第49-52页
  一、题材内容研究综述第49-50页
  二、题材主题倾向研究综述第50-52页
 第二节 水浒小说题材的来源、类型第52-61页
  一、来源第52-56页
  二、类型第56-61页
 第三节 水浒小说题材的特点第61-76页
  一、多样性第61-64页
  二、可生发性第64-67页
  三、与文人政治性的暗合第67-69页
  四、侠义色彩第69-76页
第三章 水浒小说的救世主旨第76-146页
 第一节 古代文人救世情结综述第76-84页
  一、救世情结的产生第76-79页
  二、救世情结的传承第79-82页
  三、救世情结在明清小说中的体现第82-84页
 第二节 水浒小说以救世为主旨第84-114页
  一、救世的倾向性流露——《大宋宣和遗事》第84-86页
  二、救世的寓意式表达——《水浒传》第86-94页
  三、救世的乌托邦——《水浒后传》第94-99页
  四、救世的挽歌——《后水浒传》第99-102页
  五、救世的同工异曲——《荡寇志》第102-108页
  六、救世的传声筒——《新水浒》第108-114页
 第三节 水浒小说救世道路的探索第114-146页
  一、理学家的救世设计——《水浒传》第114-121页
  二、布衣文人的救世梦想——《水浒后传》第121-127页
  三、草泽英雄的救世思考——《后水浒传》第127-132页
  四、封建卫道者的救世之路——《荡寇志》第132-141页
  五、维新改良者的救世之路——《新水浒》第141-146页
第四章 水浒小说的人物形象第146-205页
 第一节 水浒小说人物形象研究综述第146-154页
  一、宋江形象研究综述第147-150页
  二、燕青形象研究综述第150-151页
  三、女性形象研究综述第151-154页
 第二节 宋江形象的演变第154-169页
  一、孤独的殉道者第154-162页
  二、毫无瑕疵的完美者第162-166页
  三、阴险狡诈的小人第166-169页
 第三节 燕青形象的演变第169-177页
  一、名实不符,一个被轻视的英雄第169-174页
  二、名至实归,一个完美的英雄第174-177页
 第四节 女性形象的演变第177-193页
  一、“红颜祸水”到巾帼英雄第177-184页
  二、女性意识的回归与张扬第184-188页
  三、情的扭曲、修正与绽放第188-193页
 第五节 人物形象演变的动因第193-205页
  一、传统与时代的交融第193-200页
  二、作者与作品的互动第200-205页
第五章 水浒小说的结构第205-226页
 第一节 水浒小说结构研究综述第205-209页
  一、《水浒传》结构研究综述第205-208页
  二、其它水浒小说结构研究综述第208-209页
 第二节 水浒小说结构的双构性第209-220页
  一、结构之道第210-216页
  二、结构之技第216-220页
 第三节 水浒小说结构的功能第220-226页
  一、结构具有诠释功能第221-222页
  二、结构形成巨大的叙事张力第222-223页
  三、结构使作品圆融性增强第223-226页
第六章 水浒小说的情节第226-256页
 第一节 水浒小说情节研究综述第226-233页
  一、《水浒传》情节研究综述第226-231页
  二、其它水浒小说情节研究综述第231-233页
 第二节 水浒小说情节的“常外之奇”第233-243页
  一、以曲为奇第233-236页
  二、以巧为奇第236-238页
  三、以险为奇第238-241页
  四、以幻为奇第241-243页
 第三节 水浒小说情节的“常内之奇”第243-249页
  一、常人常事之奇第244-246页
  二、常言常行之奇第246-247页
  三、常理常情之奇第247-249页
 第四节 水浒小说情节的艺术功能第249-256页
  一、情节为作品主题服务第249-251页
  二、情节为人物性格塑造服务第251-253页
  三、情节本体的审美价值第253-256页
结语第256-257页
参考文献第257-266页
后记第266-2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67页

论文共2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以四家诗为主要对象
下一篇: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