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有色金属论文--铝论文

广西平果原生铝土矿物源、沉积相及古地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1.1 课题来源第10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现状第10-14页
        1.2.1 平果矿田原生矿物源和沉积相研究进展第10-11页
        1.2.2 沉积物物源分析方法第11-12页
        1.2.3 喀斯特型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进展第12页
        1.2.4 沉积相分析方法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5 古地貌恢复方法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4-15页
        1.3.3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4 完成的工作量第16-17页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第17-21页
    2.1 东吴运动与平果铝土矿成矿第17-19页
    2.2 成矿后构造运动对原生矿现今分布的影响第19-21页
第三章 原生矿重矿物、地球化学数据的获取第21-26页
    3.1 重矿物样品分布及分析结果第21页
    3.2 主量元素数据第21-22页
    3.3 稀土元素数据第22-26页
第四章 原生矿物源分析第26-37页
    4.1 物源多样性第26-32页
    4.2 物源性质第32-34页
    4.3 物源差异性第34-35页
    4.4 成矿物质搬运方向第35-37页
第五章 成矿期沉积相及古地貌第37-59页
    5.1 平果原生矿为三角洲相的沉积学证据第37-38页
    5.2 沉积亚相类型及特征第38-46页
        5.2.1 沉积亚相识别与划分依据第38-46页
        5.2.2 沉积亚相、微相的确定第46页
    5.3 沉积亚相空间展布与演化第46-56页
        5.3.1 沉积亚相、微相的空间展布第46-54页
        5.3.2 平果矿田沉积亚相区划第54页
        5.3.3 成矿期沉积相演化第54-56页
    5.4 成矿期古地貌恢复第56-59页
        5.4.1 古地貌恢复的依据第56-57页
        5.4.2 成矿期古地貌特征及演化第57-59页
第六章 沉积相对AI富集的控制作用探讨第59-64页
    6.1 有利于AI富集的沉积相第59-60页
    6.2 原因探析第60-64页
第七章 结论第64-65页
    7.1 主要结论第64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64页
    7.3 不足之处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74页
    1 参与的科研项目第74页
    2 发表的学术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盐岩储库流变损伤耦合及稳定性分析
下一篇:硒矿土壤中硒还原菌的多样性及硒抗性分子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