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警务危机传播中的警媒关系
目录 | 第3-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一、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 第7-8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关于危机传播的研究 | 第8-9页 |
2、关于政府公共关系的研究 | 第9-10页 |
3、关于危机情境下警媒关系模式的研究 | 第10-11页 |
三、相关定义 | 第11-12页 |
1、危机的定义 | 第11页 |
2、警务危机的定义 | 第11-12页 |
3、危机传播的定义 | 第12页 |
四、危机传播的代表性理论 | 第12-13页 |
五、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警务危机传播中警方因素与媒体因素分析 | 第14-27页 |
第一节 警务危机传播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原因 | 第14-18页 |
一、内部因素 | 第14-16页 |
1、舆情敏感度差,发现不够及时 | 第14-15页 |
2、事实核查缓慢,信息发布滞后 | 第15页 |
3、习惯于单打独斗,不善于借用“外脑” | 第15-16页 |
4、执法行为不规范,缺乏舆情补救意识 | 第16页 |
5、新闻发布制度存在弊端 | 第16页 |
二、外部因素 | 第16-18页 |
1、网络时代公民意识觉醒 | 第16-17页 |
2、“仇警”社会心态 | 第17页 |
3、恶意造谣攻击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媒体对警务危机传播的影响 | 第18-22页 |
一、媒体在警务危机传播中的作用 | 第18-20页 |
1、媒体的积极作用 | 第18-19页 |
2、媒体的消极影响 | 第19-20页 |
二、新闻媒体传播对警务危机不同阶段的影响 | 第20-22页 |
1、危机潜伏阶段 | 第20-21页 |
2、危机爆发阶段 | 第21页 |
3、危机持续阶段 | 第21-22页 |
4、危机恢复阶段 | 第22页 |
第三节 网络新媒体在警务危机传播中的作用 | 第22-27页 |
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 | 第23-24页 |
1、网络媒体的特点 | 第23页 |
2、网络媒体的不足 | 第23-24页 |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 第24-27页 |
1、负面性与非理性 | 第24-25页 |
2、扩散性与动员力 | 第25页 |
3、组织性与从众性 | 第25-26页 |
4、虚拟性与逆反性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警方与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博弈 | 第27-31页 |
第一节 警方与新闻媒体的相互关系 | 第27-28页 |
一、合作而非对抗的关系 | 第27-28页 |
二、限制而非控制的关系 | 第28页 |
三、被监督与监督的关系 | 第28页 |
第二节 危机传播中的警媒话语权博弈 | 第28-31页 |
一、围绕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 第29页 |
二、围绕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 | 第29-30页 |
三、围绕信息的解释权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危机情境下警方与媒体互动策略 | 第31-39页 |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 第31-33页 |
一、增强“三种意识” | 第31-32页 |
1、增强“主动出击”意识 | 第31页 |
2、增强“抢占先机”意识 | 第31页 |
3、增强“和谐共赢”意识 | 第31-32页 |
二、坚持四项原则 | 第32-33页 |
1、坚持良性互动原则 | 第32页 |
2、坚持主导性原则 | 第32页 |
3、坚持公开透明原则 | 第32-33页 |
4、坚持及时性原则 | 第33页 |
第二节 宏观层面 | 第33-35页 |
一、掌控信息发布节奏 | 第33页 |
二、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 | 第33-34页 |
三、发挥媒体自身优势特点 | 第34页 |
四、监控不实信息,及时有效反击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实务层面 | 第35-39页 |
一、危机评估 | 第35页 |
二、做好现场新闻管理 | 第35-36页 |
三、以我为主,第一时间,波次发布 | 第36页 |
四、选好传播渠道和载体 | 第36-37页 |
五、不沉默、不狡辩、不对抗 | 第37页 |
六、议程设置 | 第37页 |
七、组建并发挥网络舆论引导员队伍作用 | 第37-38页 |
八、充分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