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1.6 研究思路和整体框架 | 第17-19页 |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2.1 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2.1.1 人力资源开发概念 | 第19页 |
2.1.2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 第19-21页 |
2.1.3 员工培训 | 第21-22页 |
2.1.4 员工培训的方式与实施 | 第22页 |
2.2 校企合作的概念和基本模式 | 第22-23页 |
2.2.1 校企合作的概念 | 第22-23页 |
2.2.2 校企合作的模式 | 第23页 |
2.3 校企合作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 | 第23-24页 |
2.4 相关分析理论 | 第24-25页 |
2.4.1 SWOT 分析法 | 第24页 |
2.4.2 价值工程理论 | 第24-25页 |
3 人力资源开发与校企合作所面临的问题 | 第25-28页 |
3.1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 第25页 |
3.2 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 第25-26页 |
3.3 提出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 第26-28页 |
4 构建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 第28-40页 |
4.1 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 第28-37页 |
4.1.1 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构成 | 第28-33页 |
4.1.2 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内涵 | 第33页 |
4.1.3 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内容 | 第33-36页 |
4.1.4 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4.1.5 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37页 |
4.1.6 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运行的基本条件 | 第37页 |
4.2 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实施对策 | 第37-40页 |
4.2.1 企业与学校合作观念的创新 | 第38页 |
4.2.2 建立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 | 第38页 |
4.2.3 建立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机制 | 第38-39页 |
4.2.4 建立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保障机制 | 第39-40页 |
5 案例与实证分析 | 第40-58页 |
5.1 企业与莱佛士学院合作的案例 | 第40-46页 |
5.1.1 校企合作招聘项目帮助企业发现和引进人才 | 第40-42页 |
5.1.2 校企合作设计项目提升企业员工绩效 | 第42-44页 |
5.1.3 校企合作培训项目提升与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知识结构 | 第44-46页 |
5.2 企业与莱佛士学院校企合作的案例分析 | 第46-58页 |
5.2.1 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在校企合作关系中的位置 | 第46页 |
5.2.2 案例合作发起方式对模式双发起人制度的验证 | 第46-48页 |
5.2.3 案例招聘项目合作对消除一味注重高学历问题的验证 | 第48页 |
5.2.4 案例专业项目合作对解决缺乏培训积极性问题的验证 | 第48-49页 |
5.2.5 案例平稳推进合作的方式对项目驱动渐进方式的验证 | 第49-50页 |
5.2.6 案例培训项目对人力资源开发效益提升作用的验证 | 第50-53页 |
5.2.7 案例整体运作方式对双向循环封闭保障机制的验证 | 第53-54页 |
5.2.8 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成功的必然性 | 第54-57页 |
5.2.9 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成功的意义 | 第57-58页 |
6 创新点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