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高校网站信息公开评价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9页 |
2.1 高校网站信息公开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1.1 信息公开理论 | 第19-20页 |
2.1.2 评价理论 | 第20-21页 |
2.2 高校信息公开的内涵 | 第21-22页 |
2.3 高校网站信息公开的原则 | 第22-25页 |
2.3.1 高校信息公开的原则 | 第22-23页 |
2.3.2 高校网站的原则 | 第23-25页 |
2.4 高校网站信息公开体系的参考框架 | 第25-26页 |
2.4.1 资源层 | 第25页 |
2.4.2 编目层 | 第25页 |
2.4.3 渠道层 | 第25-26页 |
2.4.4 保障层 | 第26页 |
2.5 高校网站信息公开的范围 | 第26-27页 |
2.5.1 高校不予公开信息的范围 | 第26页 |
2.5.2 高校应公开信息的范围 | 第26-27页 |
2.5.3 高校特殊类型信息公开的范围 | 第27页 |
2.6 高校网站信息公开的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第3章 高校网站信息公开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43页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原则和方法 | 第29-31页 |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30页 |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 第30-31页 |
3.2 影响高校网站信息公开效果指标体系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31-37页 |
3.2.1 调查总体设计及样本分析 | 第31-33页 |
3.2.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3.3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7-43页 |
3.3.1 指标的取舍 | 第37页 |
3.3.2 指标的赋值 | 第37-38页 |
3.3.3 确定指标的权重 | 第38-43页 |
第4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内高校网站信息公开效果评价 | 第43-51页 |
4.1 评价对象的选取 | 第43-44页 |
4.2 数据采集 | 第44页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4.3.1 所选高校网站信息公开效果综合得分 | 第44-45页 |
4.3.2 所选高校网站信息公开效果一级指标得分 | 第45-48页 |
4.4 国内高校网站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 第48-51页 |
4.4.1 网站内容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4.4.2 网站信息公开条件基础存在的问题 | 第49页 |
4.4.3 绩效评估及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4.4.4 参与互动存在的问题 | 第50-51页 |
第5章 深入推进我国高校网站信息公开的建议 | 第51-60页 |
5.1 重点推进高校网站信息公开的内容建设 | 第51-56页 |
5.1.1 梳理高校信息,编制高校信息公开目录,规范高校信息公开 | 第51-54页 |
5.1.2 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公开 | 第54-56页 |
5.2 不断丰富网站信息公开的建设手段 | 第56-57页 |
5.2.1 利用 RS S 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订阅服务 | 第56-57页 |
5.2.2 启动英文网站建设工作 | 第57页 |
5.3 全面开展网站信息公开绩效评估 | 第57-59页 |
5.4 加强互动渠道的制度建设 | 第59-60页 |
第6章 总结 | 第60-62页 |
6.1 主要学术贡献 | 第60页 |
6.2 创新点 | 第60-6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附录 | 第71-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