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 黄鳝出血病病原菌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2. 黄鳝寄生虫病 | 第13-17页 |
·黄鳝寄生虫名录 | 第13-16页 |
·黄鳝体内寄生虫感染状况 | 第16-17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19-58页 |
第一章 四川地区黄鳝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第19-36页 |
1. 前言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材料 | 第20-22页 |
·试验动物 | 第20-2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页 |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21-22页 |
·方法 | 第22-24页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22页 |
·动物回归和致病性试验 | 第22-23页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23-24页 |
·药物敏感性试验 | 第24页 |
3. 结果 | 第24-32页 |
·分离菌株的动物回归及感染试验 | 第24-25页 |
·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 | 第25页 |
·菌株鉴定 | 第25-32页 |
·有动力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 | 第25-27页 |
·无动力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 | 第27-32页 |
4. 讨论 | 第32-35页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32-33页 |
·病因分析 | 第33-34页 |
·药物敏感特性 | 第34-35页 |
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四川地区黄鳝源藤黄微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第36-49页 |
1. 前言 | 第36-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试验动物 | 第3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41页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38-39页 |
·动物回归和致病性试验 | 第39页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39-40页 |
·药物敏感性试验 | 第40-41页 |
3. 结果 | 第41-46页 |
·分离菌株的动物回归和致病性试验 | 第41页 |
·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 | 第41页 |
·菌株鉴定 | 第41-45页 |
·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41-42页 |
·16S rDNA基因分析 | 第42-45页 |
·药物敏感性试验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46页 |
·病因分析 | 第46-47页 |
·药物敏感特性 | 第47-48页 |
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四川地区黄鳝寄生蠕虫调查 | 第49-56页 |
1. 前言 | 第4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黄鳝采集 | 第49-50页 |
·方法 | 第50页 |
3. 结果 | 第50-53页 |
·黄鳝蠕虫感染的总体情况 | 第50-51页 |
·不同体长规格黄鳝蠕虫感染的差异 | 第51-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不同地区黄鳝体内寄生虫的种类 | 第53页 |
·不同地区黄鳝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的比较 | 第53-54页 |
·不同规格黄鳝寄生虫感染情况的比较 | 第54-55页 |
·寄生虫感染黄鳝的关联程度 | 第55页 |
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56-58页 |
1. 结论 | 第56-57页 |
2. 创新点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图版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