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佐剂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佐剂的分类 | 第12页 |
·佐剂的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新型佐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蜂胶的免疫学研究 | 第16-17页 |
·蜂胶的免疫增强作用 | 第16-17页 |
·蜂胶佐剂的开发和应用 | 第17页 |
·蜂胶疫苗的免疫学机制 | 第17页 |
·黄芪多糖的免疫学研究 | 第17-19页 |
·黄芪多糖的免疫增强作用 | 第17-18页 |
·黄芪多糖的免疫药理作用 | 第18-19页 |
·纳米佐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研究 | 第19页 |
·纳米佐剂的免疫学研究 | 第19-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复方蜂胶纳米乳佐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 第22-31页 |
·材料 | 第22-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方法 | 第23-24页 |
·P-APS-NE 的制备 | 第23页 |
·P-APS-NE 质量评价 | 第23-24页 |
·结果 | 第24-30页 |
·P-APS-NE 的制备 | 第24-27页 |
·P-APS-NE 质量评价 | 第27-30页 |
·讨论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复方蜂胶纳米乳佐剂的安全性评价 | 第31-40页 |
·材料 | 第31-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试验动物和细胞株 | 第31页 |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方法 | 第32-34页 |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第32页 |
·急性眼刺激性试验 | 第32-33页 |
·肌肉刺激性试验 | 第33页 |
·热原试验 | 第33页 |
·细胞毒性试验 | 第33-34页 |
·结果 | 第34-38页 |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第34页 |
·急性眼刺激性试验 | 第34-35页 |
·肌肉刺激性试验 | 第35页 |
·热原试验 | 第35页 |
·细胞毒性试验 | 第35-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复方蜂胶纳米乳佐剂灭活苗的制备及攻毒保护试验 | 第40-46页 |
·材料 | 第40页 |
·毒株 | 第40页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试验动物 | 第40页 |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3页 |
·疫苗用蜂胶的质量标准 | 第40-41页 |
·AIV-H9N2 复方蜂胶纳米佐剂疫苗的制备 | 第41-42页 |
·AIV-H9N2 复方蜂胶纳米佐剂疫苗质量评价 | 第42页 |
·AIV-H9N2 复方蜂胶纳米佐剂疫苗的安全性检验 | 第42-43页 |
·攻毒保护试验 | 第43页 |
·结果 | 第43-44页 |
·AIV-H9N2 复方蜂胶纳米佐剂疫苗的质量评价 | 第43-44页 |
·AIV-H9N2 复方蜂胶纳米佐剂疫苗的安全性检验 | 第44页 |
·攻毒保护试验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复方蜂胶纳米乳佐剂的免疫效力研究 | 第46-54页 |
·试验材料 | 第46-47页 |
·疫苗 | 第46页 |
·试验动物 | 第46页 |
·试剂及配制 | 第46-47页 |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方法 | 第47-49页 |
·分组及免疫 | 第47页 |
·血清HI 抗体检测 | 第47-48页 |
·MTT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 第48-49页 |
·结果 | 第49-52页 |
·HI 抗体水平检测 | 第49-50页 |
·MTT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 第50-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