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6页 |
1.2.1 强夯振动机理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强夯振动的评价标准 | 第13-14页 |
1.2.3 强夯振动措施研究 | 第14-15页 |
1.2.4 强夯法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强夯振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第18-30页 |
2.1 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简介 | 第18-19页 |
2.2 ABAQUS强夯模拟方法 | 第19-20页 |
2.2.1 初始应力的处理 | 第19页 |
2.2.2 动力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19-20页 |
2.3 土质边坡本构关系的选取 | 第20-21页 |
2.3.1 阻尼的选取 | 第20页 |
2.3.2 本构关系的选取 | 第20-21页 |
2.4 强夯荷载简化 | 第21-22页 |
2.5 强夯振动模拟实例分析 | 第22-29页 |
2.5.1 简化荷载法 | 第24页 |
2.5.2 夯锤冲击法 | 第24页 |
2.5.3 模拟方法比选 | 第24-27页 |
2.5.4 振动速度与位移峰值分析 | 第27-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边坡平台强夯振动效应分析 | 第30-72页 |
3.1 两级阶梯型土坡振动效应 | 第30-41页 |
3.1.1 基准边坡形态计算模型与参数 | 第31-32页 |
3.1.2 强夯振动效应分析 | 第32-41页 |
3.2 边坡形态对坡面振动效应的影响 | 第41-52页 |
3.2.1 不同形态边坡的选取 | 第41-43页 |
3.2.2 二级边坡坡角 | 第43-46页 |
3.2.3 一级边坡坡角 | 第46-49页 |
3.2.4 边坡平台高度 | 第49-51页 |
3.2.5 综合分析 | 第51-52页 |
3.3 土体参数对坡面振动效应的影响 | 第52-64页 |
3.3.1 弹性模量E | 第52-55页 |
3.3.2 泊松比v | 第55-58页 |
3.3.3 粘聚力c | 第58-61页 |
3.3.4 内摩擦角 φ | 第61-64页 |
3.3.5 综合分析 | 第64页 |
3.4 强夯参数对边坡振动效应的影响 | 第64-71页 |
3.4.1 夯击能e | 第64-67页 |
3.4.2 夯锤半径R | 第67-70页 |
3.4.3 综合分析 | 第70-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强夯振害防治措施 | 第72-93页 |
4.1 常用隔振措施简介 | 第72-73页 |
4.2 隔振沟强夯模型 | 第73-74页 |
4.3 隔振明沟 | 第74-84页 |
4.3.1 隔振明沟的布置 | 第74页 |
4.3.2 上隔振明沟长度对坡面振动效应的影响 | 第74-76页 |
4.3.3 上隔振明沟深度对坡面振动效应的影响 | 第76-79页 |
4.3.4 下明沟深度对坡面振动效应的影响 | 第79-81页 |
4.3.5 上下明沟对坡面振动效应影响 | 第81-84页 |
4.4 隔振填充沟 | 第84-92页 |
4.4.1 填充物材料 | 第84-85页 |
4.4.2 上填充沟对坡面振动效应的影响 | 第85-87页 |
4.4.3 下填充沟对坡面振动效应的影响 | 第87-89页 |
4.4.4 上下填充沟对坡面振动效应的影响 | 第89-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金佛山溢洪道覆盖层边坡地基强夯振动效应分析 | 第93-103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93页 |
5.2 金佛山溢洪道地基强夯施工边坡失稳判据 | 第93-94页 |
5.3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94-95页 |
5.3.1 典型断面选取 | 第94-95页 |
5.3.2 模型边界处理与计算参数 | 第95页 |
5.4 振动效应分析 | 第95-98页 |
5.4.1 坡面振动加速度峰值 | 第96页 |
5.4.2 坡面振动速度峰值 | 第96-98页 |
5.4.3 坡面振动位移峰值 | 第98页 |
5.5 边坡稳定性 | 第98-101页 |
5.5.1 边坡稳定性系数 | 第98-100页 |
5.5.2 塑性区 | 第100-101页 |
5.6 金佛山溢洪道覆盖层边坡地基强夯施工建议 | 第101-102页 |
5.6.1 强夯隔振措施建议 | 第101-102页 |
5.6.2 振动效应控制标准建议 | 第10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3-10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