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镇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1+2沉积相及其控气作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1.4 创新点 | 第10页 |
1.5 题目来源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28页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1-12页 |
2.2 研究区地理概况 | 第12页 |
2.3 地层特征 | 第12-22页 |
2.3.1 地层划分依据 | 第12-14页 |
2.3.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4-19页 |
2.3.3 地层划分结果 | 第19-22页 |
2.4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2-23页 |
2.5 研究区储层特征 | 第23-28页 |
2.5.1 储层岩性特征 | 第23-24页 |
2.5.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4-25页 |
2.5.3 储集空间类型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沉积相特征 | 第28-53页 |
3.1 区域沉积演化 | 第28-30页 |
3.2 沉积相标志 | 第30-38页 |
3.2.1 颜色标志 | 第30-31页 |
3.2.2 岩性标志 | 第31-36页 |
3.2.3 沉积构造标志 | 第36-37页 |
3.2.4 古生物标志 | 第37页 |
3.2.5 地球物理测井标志 | 第37-38页 |
3.3 桥镇地区沉积相研究 | 第38-39页 |
3.3.1 台地沉积体系 | 第38页 |
3.3.2 局限台地亚相 | 第38页 |
3.3.3 桥镇地区微相特征 | 第38-39页 |
3.4 典型单井相分析 | 第39-41页 |
3.4.1 Q47井单井沉积微相特征 | 第39-40页 |
3.4.2 Q57井单井沉积微相特征 | 第40-41页 |
3.5 连井相特征 | 第41-45页 |
3.6 桥镇地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 第45-50页 |
3.6.1 编图方法 | 第45页 |
3.6.2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 | 第45-50页 |
3.7 沉积模式 | 第50-53页 |
第四章 风化壳古岩溶地貌 | 第53-58页 |
4.1 古岩溶 | 第53页 |
4.2 马家沟组古岩溶地质特征 | 第53页 |
4.3 马家沟组顶部古岩溶地貌恢复 | 第53-56页 |
4.3.1 古地貌划分依据 | 第53-54页 |
4.3.2 印模法与残厚法恢复古地貌 | 第54页 |
4.3.3 铝土岩分布与古地貌 | 第54-55页 |
4.3.4 研究区古地貌综合分析 | 第55-56页 |
4.4 马家沟组顶部古岩溶地貌特征 | 第56-57页 |
4.4.1 岩溶高地 | 第56页 |
4.4.2 岩溶斜坡 | 第56-57页 |
4.5 古岩溶地貌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沉积相的控气作用 | 第58-63页 |
5.1 桥镇地区气藏分布特征 | 第58页 |
5.2 沉积相的控气作用 | 第58-63页 |
5.2.1 有效厚度与沉积相 | 第58-61页 |
5.2.2 试气资料与沉积相 | 第61-62页 |
5.2.3 沉积相的控气作用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