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蒙古族民歌改编合唱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及在各声部的处理 | 第12-18页 |
一、旋律声部的选择 | 第12-14页 |
(一) 由于主旋律的特殊性,一般主旋律都选择在高声部 | 第12页 |
(二) 突出长调旋律的特点而采取加入领唱的方式 | 第12-13页 |
(三) 根据民间歌曲的内容来确定主旋律的声部 | 第13-14页 |
(四) 主旋律选择在不同声部出现,形成音色的变化对比 | 第14页 |
二、旋律的加强 | 第14-16页 |
(一) 同一音色的声部加强 | 第14-15页 |
(二) 不同音色的声部加强 | 第15-16页 |
三、声部的再分部 | 第16-18页 |
(一) 将一个声部的再分部 | 第16-17页 |
(二) 将一个声部在不同段落片段进行再分部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蒙古族民歌改编合唱音乐作品对原民歌的延伸和扩展 | 第18-23页 |
一、对原民歌进行横向结构上的扩展--增写引子和尾声 | 第18-20页 |
(一) 增写引子 | 第18页 |
(二) 增写尾声 | 第18-20页 |
二、对原民歌进行旋律上的变奏—音调及旋律上的技术处理 | 第20-21页 |
三、对原民歌整体上的丰富—调性及节拍上的转换与对比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蒙古族民歌改编合唱音乐作品的和声安排 | 第23-30页 |
一、以传统和声为主的五声性和声手法 | 第23-28页 |
(一) 三度结构和弦的使用 | 第23-24页 |
(二) 五声式和弦结构的使用 | 第24-26页 |
(三) 以非三度结构原则叠置和弦的和声手法 | 第26-28页 |
二、在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和声的手法 | 第28-30页 |
(一) 线性结构的和声方法的运用 | 第28-29页 |
(二) 半音化的和声手法的运用 | 第29-30页 |
第四章 蒙古族民歌改编合唱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 第30-31页 |
第五章 蒙古族民歌改编合唱的织体 | 第31-45页 |
一、同节奏织体 | 第31-35页 |
(一) 同节奏织体在蒙古族民歌改编无伴奏合唱中的运用 | 第31-33页 |
(二) 同节奏织体中的同反进行、斜向进行、同向进行 | 第33-35页 |
二、主旋律与伴唱织体 | 第35-40页 |
(一) 主旋律与长音衬腔伴唱 | 第35-38页 |
(二) 主旋律与音型式伴唱 | 第38-40页 |
三、复调手法类织体 | 第40-45页 |
(一) 定格模仿 | 第41-43页 |
(二) 卡农式模仿 | 第43-45页 |
第六章 对蒙古族民歌改编合唱音乐作品发展的思考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书目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