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多粘菌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检测与负调控基因abrB基因突变株的构建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3页
    1.1 多粘菌素的结构第12-13页
    1.2 多粘菌素合成相关基因第13-16页
        1.2.1 多粘菌素合成酶基因簇第13-15页
        1.2.2 多粘菌素合成酶激活基因sfp第15页
        1.2.3 多粘菌素前体合成基因第15-16页
        1.2.4 多粘菌素合成调控基因spo0A、abrB第16页
    1.3 多粘菌素合成途径第16-18页
    1.4 多粘菌素的应用第18页
        1.4.1 抗菌作用第18页
        1.4.2 抗内毒素作用第18页
    1.5 多粘菌素的毒性第18-19页
    1.6 展望第19页
    1.7 选题意义、技术路线、研究内容第19-20页
        1.7.1 选题意义第19-20页
        1.7.2 技术路线第20页
        1.7.3 研究内容第20页
    参考文献第20-23页
第二章 发酵过程中多粘菌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与多粘菌素产量相关性研究第23-39页
    2.1 前言第23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3-31页
        2.2.1 菌种第23-24页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4页
        2.2.3 主要药品与试剂第24-25页
        2.2.4 培养基第25页
        2.2.5 菌种培养方法第25-26页
        2.2.6 相关基因的扩增第26-28页
        2.2.7 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第28-30页
        2.2.8 多粘菌素E效价的测定第30-3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1-37页
        2.3.1 目的基因序列的获得第31-32页
        2.3.2 发酵过程中多粘菌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检测第32-35页
        2.3.3 发酵过程中多粘菌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与多粘菌素产量的关系第35-36页
        2.3.4 高产零产菌株中多粘菌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差异第36-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39页
第三章 前体物质添加对多粘菌素E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及产量的影响第39-53页
    3.1 前言第3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9-44页
        3.2.1 菌种第39页
        3.2.2 主要仪器设备第39-40页
        3.2.3 主要药品与试剂第40-41页
        3.2.4 培养基第41页
        3.2.5 菌种培养方法第41页
        3.2.6 氨基酸添加处理第41页
        3.2.7 多粘菌素E效价的测定第41页
        3.2.8 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第41-4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4-51页
        3.3.1 添加前体氨基酸对多粘菌素E产量与合成相关基因转录的影响第44-48页
        3.3.2 添加间接前体氨基酸对多粘菌素E产量与合成相关基因转录的影响第48-49页
        3.3.3 添加非前体氨基酸对多粘菌素E产量与合成相关基因转录的影响第49-50页
        3.3.4 不同浓度豆油对多粘菌素E产量与合成相关基因转录的影响第50-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3页
第四章 构建多粘菌素合成负调控基因abrB基因突变株第53-74页
    4.1 前言第5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3-62页
        4.2.1 菌种与质粒第53页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3-54页
        4.2.3 主要药品与试剂第54-55页
        4.2.4 培养基与缓冲液第55页
        4.2.5 引物第55-56页
        4.2.6 多粘类芽孢杆菌电转化条件优化第56-58页
        4.2.7 pMD19-H1KmH2质粒构建及突变株株构建实验流程第58页
        4.2.8 PCR技术扩增abrB上下游同源臂H1、H2、卡那抗性基因Km第58-60页
        4.2.9 基因片段和质粒载体的双酶切第60页
        4.2.10 连接与转化第60-61页
        4.2.11 P.polymyxa C12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电转化第61-6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2-72页
        4.3.1 P. polymyxa C12可用的质粒及抗性基因的选择第62页
        4.3.2 P. polymyxa C12电转化条件优化第62-65页
        4.3.3 卡那抗性基因Km克隆第65-66页
        4.3.4 abrB上下游同源臂基因片段的获得第66-67页
        4.3.5 重组质粒pMD19-H1KmH2的构建第67-68页
        4.3.6 重组质粒pMD19-H1KmH2鉴定第68-69页
        4.3.7 质粒pMD19-H1KmH2转化P. polymyxa C12第69-71页
        4.3.8 长片段H1KmH2转化P. polymyxa C12第71页
        4.3.9 转化子中卡那抗性基因Km转录水平检测第71-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4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4-76页
    5.1 总结第74-75页
    5.2 展望第75-76页
附录第76-80页
致谢第80-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AAO差异化表达与氧适应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腈水解酶的固定化及其在制备1-氰基环己基乙酸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