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酶论文

LAAO差异化表达与氧适应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8页
    1.1 L-氨基酸氧化酶概述第13-14页
    1.2 氧胁迫的发生及其危害第14-18页
        1.2.1 应激适应及氧适应的简介第14页
        1.2.2 ROS的来源第14-16页
        1.2.3 ROS对微生物的损伤作用第16-18页
    1.3 氧适应的主要机制第18-21页
        1.3.1 ROS的酶促脱毒系统第18-19页
        1.3.2 酶促脱毒调控系统第19-21页
    1.4 选题意义、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目标第21-23页
        1.4.1 选题意义第21-23页
        1.4.2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第23页
        1.4.3 研究目标第23页
    参考文献第23-28页
第二章 H_2O_2胁迫对Pseudoalteromonas sp. B3和R3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28-39页
    2.1 前言第2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8-33页
        2.2.1 菌种来源第28页
        2.2.2 主要仪器第28-29页
        2.2.3 主要药品与试剂第29-30页
        2.2.4 培养基第30页
        2.2.5 培养方法第30页
        2.2.6 细胞内ROS的检测第30-31页
        2.2.7 细胞内MDA含量的检测第31页
        2.2.8 CFU的测定第31-32页
        2.2.9 群体形态观察第32页
        2.2.10 DNA损伤的观察第32-3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3-37页
        2.3.1 细胞内ROS的积累第33-34页
        2.3.2 H_2O_2胁迫对B3和R3生长的影响第34页
        2.3.3 H_2O_2胁迫对B3和R3群体形态的影响第34-35页
        2.3.4 H_2O_2胁迫对基因组DNA的损伤作用第35-36页
        2.3.5 H_2O_2胁迫对菌株B3和R3细胞膜脂质的氧化作用第36-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39页
第三章 Pseudoalteromonas sp. B3和R3氧适应机理的研究第39-54页
    3.1 前言第39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39-46页
        3.2.1 菌种来源第39页
        3.2.2 主要仪器第39-40页
        3.2.3 主要药品与试剂第40-41页
        3.2.4 培养基第41页
        3.2.5 培养方法第41页
        3.2.6 相关基因序列的获得第41-43页
        3.2.7 过氧化氢酶(CAT)对H_2O_2胁迫的解除作用第43页
        3.2.8 基因转录水平的分析第43-4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6-52页
        3.3.1 相关基因序列的获得第46页
        3.3.2 CAT对H_2O_2胁迫的解除作用第46-49页
        3.3.3 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第49-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第四章 Pseudoalteromonas sp. B3和R3 LAAO差异化表达与氧胁迫解除能力的关系研究第54-63页
    4.1 前言第54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54-57页
        4.2.1 菌种来源第54页
        4.2.2 主要仪器第54-55页
        4.2.3 主要药品与试剂第55-56页
        4.2.4 培养基第56页
        4.2.5 培养方法第56页
        4.2.6 LAAO酶活的测定第56-57页
        4.2.7 生物量的测定第57页
        4.2.8 细胞内ROS的检测第57页
        4.2.9 细胞内脂质过氧化(MDA)的检测第57页
        4.2.10 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第5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7-61页
        4.3.1 菌株B3和R3所产LAAO活性的差异第57-58页
        4.3.2 培养过程中菌株B3和R3胞内ROS的积累第58-59页
        4.3.3 培养过程中菌株B3和R3胞内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第59-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3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3-65页
    5.1 结论第63-64页
    5.2 展望第64-65页
附录第65-69页
致谢第69-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灰葡萄孢乳酸转运蛋白基因Bcjen1功能研究
下一篇:多粘菌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检测与负调控基因abrB基因突变株的构建